登录 中文

大清明 (

完全清晰透彻的认知状态。由荀子(前313 ?—前238)提出。荀子认为,人通过“心”的作用来认知人伦日用之道。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人心常处于被遮蔽的状态。荀子主张通过“虚壹而静”的方式,来解除“心”的遮蔽,实现对人伦日用之道清晰、透彻的认识。这一认知状态即是“大清明”。

详细

大清明

生生 (

生生不息的变化。出自《周易•系辞上》。《周易》所言“生生”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就万物的存在而言,“生生”指天地万物处于永恒的生成、变化之中,阴阳的交互作用构成了“生生”的内在动力。“生生” 是天地万物的根本属性,也是道德之善行的来源。其二,就占筮而言,“生生”指奇画与偶画相交错,卦…

详细

生生

虚己以游世 (

消除自身的欲念以悠游于世。出自《庄子·山木》。《庄子》借由市南宜僚与鲁侯的对话指出,人之忧患源自对外物的欲求与对得失的计较。因此,要消除忧患,就要破除对外物的贪欲。无心于外物,才能因循万物的变化,不受外物牵累和伤害。这样一种处世的方式即是“虚己以游世”。

详细

虚己以游世

主文而谲谏 (

诗歌在歌咏的同时以含蓄委婉的方式对执政者进行讽谏。“文”指有文采的歌咏;“谲”义为曲折变化,意思是不要直陈执政者的过失;“谏”就是规劝、谏诫。出自《毛诗序》。最初由儒家总结《诗经》的表达手法而提出,后来用为一切文艺作品应当遵循的标准。它的核心思想是,诗歌可以对执政者进行劝谏、讽刺,…

详细

主文而谲谏

更多 》
术语书法作品欣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