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指《诗经》没有恒定不变的训诂或解释,后用为文学鉴赏与批评术语,泛指由于时代变化与鉴赏者的思想、阅历、修养等个性差异,对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解释或解读。由汉代大儒董仲舒(前179—前104)提出。“诗无达诂”源于春秋时代的“赋诗言志”,当时的为政者从实际的政治和外交需要出发常常引用《诗经…
朝廷对军国大事的谋算。“庙”为庙堂,是古代朝廷议事之所。“庙算”即是于战争开始之前,在庙堂之上郑重地谋算战争中己方的优势、劣势,从而决定应对策略。孙子认为,战争不只是战场上的争斗,还受到政治、经济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因此“庙算”需要结合可能的战争态势,对国家各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评判与…
痴本义为愚笨、呆傻、疯癫等,引申为痴迷、执著及为人处事上的怪诞、成癖、不通世务等。与世俗的精明算计相比,痴人一往情深,不计代价,形同呆傻,亦往往不追求功名利禄,不慕荣华富贵,与正统教条观念相违背。痴可用于痴情、痴言、痴行等,侧重于一派天真自然,纯任性情,特立独行,不惧世俗眼光。“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