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语合中心”)和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术语工程”)联合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外研社”)承办的“四海译家”海外高级中文翻译人才培养项目——“术语里的北京文化遗产”多语言翻译研修班于日前圆满收官,共有来自中国、也门、约旦、埃及、意大利、韩国6个国家的22名青年学者齐聚北京参加为期一周的研修。
开班仪式
9月19日,研修班开班仪式在外研社举行。原中国驻新西兰、瑞典大使、“术语工程”专家委员陈明明出席开班仪式。语合中心汉学研究处处长张科,外研社副社长王勇分别致辞,寄语学员珍惜研修机会,提升翻译技能,为中外语言文化交流搭建桥梁。
张科处长、王勇副社长出席开班仪式
理论实践结合,课程丰富多彩
本次研修班以“术语里的北京文化遗产”为主题,以外研社出版的“术语工程”系列成果为基础,使用的翻译教材母本为《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关键词》。
研修班设置了丰富的理论课程和多元的实景翻译训练,邀请陈明明大使,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英文资深翻译童孝华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学院薛庆国教授,意大利语教研室主任文铮教授,亚洲学院李丽秋教授等多位专家学者与学员面对面交流,教授探讨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翻译方法,帮助学员了解中国文化对于世界的意义,汲取宝贵的汉学知识与实用的翻译经验。
同时,研修班邀请博物馆教育专家曹雨捷女士为学员详细讲述北京城的起源、发展演变和文化知识,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北京、翻译北京。
其间,学员们还走出课堂,前往首都博物馆、天坛公园、故宫博物院、景山等多处不同主题的文化场地实地考察学习,沉浸式体验使各国学员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翻译研讨
文化考察
研修收获颇丰,学员畅谈感悟
来自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韩国学员申智善认为线下的翻译研修班让各国同学能够在北京相遇,一起探讨学术问题,是一次难得的交流机会。
韩国学员姜晰中和意大利学员白墨轩认为,一名专业的“术语翻译者”,应该是“译者”和“术语学家” (Terminologist)的完美结合,专业的“术语翻译者”需要深刻理解北京中轴线的缘起和发展。这就要求译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阅读、学会思辨、亲身体验,了解真实社会。
来自意大利的乔影和来自埃及的阿斯玛表示,这次的研修班让他们深入了解了中国独特的思想文化,探索了中华文明深厚的根基。这不仅能让学员们更好地理解和传递中国思想,同时也对他们的翻译技能进行了全方位的锻炼。
来自埃及的马坚和来自也门的穆迪分别表示,通次本次研修班的学习,他们会把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践,扩大知识面,加深对中外文化背景的了解,提高文化素养,做好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结业仪式
发挥翻译力量,促进民心相通。通过更多的翻译实践,各国学员们将成为优秀的中外互译翻译人才,在不同语言中赋予中国文化以新的生命力与时代内涵,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是经国务院批准,由教育部、国家语委牵头,多个部委(单位)以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共同参与的国家重点项目。秘书处设在外研社。2022年起,教育部语合中心携手外研社共同举办海外高级中文翻译人才培养项目——中国“术语工程”笔译工作坊。2024年,中国“术语工程”主题活动再次扬帆起航,开展“术语里的北京文化遗产”线下多语言翻译研修班,学员们从课程及与专家的对话、交流、互动中充分感受了语言、文化与翻译的独特魅力,为日后更加理解中国、翻译中国、读懂中国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