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指各种自然事物的形貌。“物色”本义为牲畜的毛色,引申指物体的颜色,进而指景物、景色。南朝刘勰(465?—520)在《文心雕龙·物色》中专门对自然景物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进行了讨论。他认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自然景物作为审美对象能够引发人们的创作冲动,从而发为文章。优秀的文学作品,既要…
中国近代发生的一场以语言文学革新为内容的文化活动。1899年,梁启超(1873—1929)有感于戊戌变法失败、国民精神亟须提升,转而寻求以变革文章的方式输入欧美新思想,启蒙、教化国民,以达到革新思想的目的。“文界革命”所针对的主要是桐城派古文及骈文,变言文分离为言文合一,采用新文体、新词句,…
人性善恶混杂。“性善恶混”之说是古代的一种人性论观点。该说认为,人性既非全善,也非全恶,而是善恶并存。人之为善或为恶,取决于后天的修养。因此,在“性善恶混”的观念之下,学习和教化成为塑造良好德行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