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儒家认为它是成就道德生命的一种修养和教化方式。一般意义上的“学”主要指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儒家所言之“学”则更多指向道德品性的养成。个人通过后天对经典和礼法的学习以及对圣贤的效法,不断培养、完善自身的德性,以成就理想的人格。道家则反对“学”,如老子主张“绝学无忧”,认为“学…
原义为教育感化,后侧重指风俗教化,即文学艺术作品对改变世情民风所起的教育感化作用。源于《毛诗序》,是儒家关于艺术功能论的重要范畴之一。“风教”强调诗歌、音乐对于人的思想感情的教育引导作用,认为统治者能够用诗歌、音乐为工具,自上而下地传达某种理念、教育感化民众,收到移风易俗的功效。“…
汉代学者从治理国家与社会教化角度总结《诗经》所具有的六方面意义:“风”是用来阐发圣贤思想对民风的教化作用,“赋”是直陈时政善恶,“比”是以类比方式委婉批评时政的不足,“兴”是借助其他美好事物来鼓励善行,“雅”是宣扬正道并作为后世的准则,“颂”是歌颂和推广美德。“六义”原本是儒家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