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RMBASES
天地万物的存在与变化所遵循的基本法则(与“人道”相对)。古人对“天道”的理解并不相同:其一,认为“天道”尤其是与日月星辰运行有关的天象暗示或决定着人事的吉凶成败。古代有专门的职官负责通过对天象的观察来推…
为人之道,指人类社会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与“天道”相对),也是人类社会得以维持和运行的关系及法则。近代以后,西学东渐,它演变为以尊重和关爱人的生命、幸福、尊严、自由、个性发展等为原则的行为规范和权利。
儒家提倡的以仁义治理天下、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与“霸道”相对)。上古贤明帝王多以仁德治国,至战国时代孟子(前372?—前289)将其提升为政治理念,提出国君应当以仁义治国,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要以德服人,…
中正不偏的行事法则。“中道”是相对于偏颇的行为而言的。古人认为,天地万物的存在与变化遵循着基本的法则。这一法则体现在人为行事中,即是“中道”。人的言行应符合于“中道”。儒家主张通过遵循“中道”,避免过…
绘画之道。有广狭二义:狭义指绘画的各种技法;广义则指画作中蕴含的文化理念、人格精神、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是“道”与“技”的完美融合。“道”决定画所要表现的思想主题、艺术法则和美学风格;画是“道”的具体…
“道”的运动就是向对立面的转化或复归。出自《老子》。老子认为,“道”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法则。这一法则的基本内涵即是“反”。“反”包含两种不同的含义:其一,指相反、反对,即事物在运动中会向其自身的对立…
儒家关于文学与道关系的论述。“文”指的是文学创作及作品;“道”指的是作品中的思想内容,但古代文学家与理学家将“道”主要理解为儒家所倡导的思想和道德。中唐时期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768—824)等人提出“文以明…
以“道”拯救、帮助天下的人。“道”指道理、道义,也可以是某种学说、思想等;“济”即救助,使人免于困苦;“天下”指世间所有的人。“道济天下”包含两层意思:其一,“道”的价值有无、大小就是看它于天下人是否有益…
视野所及而瞬时感悟到“道”的存在。源自《庄子》。庄子(前369?—前286年)强调人可以直观感悟到“道”的存在,而无需依赖语言说明和逻辑思辨。后被用于文学创作与鉴赏领域,强调超越耳目感知和逻辑思辩,在涤除一切…
安于贫困而乐于守道。在孔子(前551—前479)与儒家看来,对于道义的学习与执守,并不是出于任何功利的目的,而是发自内心的认同,是毕生追求的最高目标。因此,以道义为最高准则的人,不会以违背道义的方式去追求富贵…
山水以其外在形貌与“道”亲近、契合。南朝画家宗炳(375—443)在《画山水序》中发挥孔子(前551—前479)“仁者乐(yào)山,智者乐水”的思想,认为山水不仅向人类竞相展示了大自然的造化之功,也向人类婉转展示…
身长癞疮的人与美丽的西施,从道的角度看都可相通为一。厉,通“癞”,指长有癞疮的人。这是庄子(前369 ?— 前286)关于审美相对性的著名论述。原意指身长癞疮的人与著名的美女没有区别,因为她们都是“道”的产物及…
奉行道义,支持的人就多;违背道义,支持的人就少。“道”即道义、正义。中国人自古推崇道义,认为道义是决定战争或事业成败的根本力量。只有奉行道义,才能赢得内部的团结一致、赢得民心,取得战争或事业的最后胜利;否…
无形或未成形质,一般以此指称有形事物的依据。出自《周易·系辞上》(与“形而下”相对而言)。“形”指形体,“形而上”是指在形体出现之前,也即无形者。此无形者被称为“道”。
实在的器物或具体的职官、身份等。“器”是有形的或可以具体描述的。每一种“器”都具有特定的形态、功用或能力。因此,“器”与“器”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和差别。但不同的“器”之中又包含着相通的“道”。“器”的存…
有形或已成形质,一般指实际存在的具体事物。出自《周易·系辞上》(与“形而上”相对而言)。“形”指形体,“形而下”指在形体出现之后,也即有形者。此有形者被称为“器”。“形而下”的存在以“形而上”为依据。
“一”有三种不同含义:其一,指万物的本体或本原,即“道”的别称,或称“太一”。其二,指天地未分之时的混沌状态。“一”分化形成天地,天地万物都产生于这样一个混沌的统一体。其三,指事物的统一性,与“多”“两…
独立于主观意识之外的物质实体,是构成一切有形之物的原始物质材料,同时也是生命和精神得以发生和存在的基础。此外,某些思想家还为“气”赋予了道德属性。“气”没有具体的形状,永远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气”的凝聚…
本义指玉石的纹理,引申而有三重含义:其一,指具体事物的样式或性质,如短长、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等物理属性;其二,指万事万物所遵循的普遍法则;其三,指事物的本原或本体。后两种含义与“道”相近。宋明…
事物发生的端始。“元”在天地万物之先,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都始于“元”。“元”有多种具体的表现形式。汉代的人将“元”理解为“元气”,也即是产生和构成万物的某种原始物质材料。《周易•彖上》以“乾元”“坤元…
真实无妄。“诚”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儒家认为,“诚”是“天道”或“天理”的本质,是万物得以存在的根据。同时,“诚”也是道德的本原和基础,一切道德的行为必须建立在内心真实无妄之上,否则便是虚妄,《…
“有无”有三种不同含义:其一,指个体事物的不同部分,实有的部分为“有”,空虚的部分为“无”;其二,指个体事物在生成、存在、消亡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或状态,既有之后、未消亡之前的状态为“有”,未有之前与既终之…
“浑沌”又作“混沌”,有两种不同含义:其一,指天地分化形成以前宇宙浑然一体的状态。常以未分化之“气”言之。天地万物皆由“浑沌”分化演变而成。其二,特指《庄子》一则寓言中的中央之帝。中央之帝浑沌无七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