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RMBASES
仁爱百姓,爱惜万物。这里的“物”泛指一切禽兽草木,而“爱”意思 是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它是孟子(前372?—前289)提出的一种思想。孟子认为,人类对待自 己亲人的态度是亲爱,对待百姓的态度是仁爱,对待动植物的态度是爱惜, 这是自然形成的情感差异。爱虽然有亲疏差等,但君子能以“亲亲”为原点, 推己及人,广被万物,即由爱亲人进而仁爱百姓,进而爱惜万物。它是一种 源于家族本位而又超越家族本位,甚至超越人类本位、遍及万事万物的博大 的爱,是达成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完满的基本原理。张载(1020—1077)的 “民胞物与”思想与此不无渊源。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 (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却说不上仁爱;对于百姓,仁爱却说不上亲爱。君子亲爱亲人,因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因而爱惜万物。”)
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 (大凡人出生时,都禀受了天地的“理”而成就本性,都得到了天地的“气” 而成就形象。我与万民、万物在根本上是同出一源的。假如我只知自私自利而不知仁民爱物,那么就和我与万民万物同根同源这个道理相背离而失去自我了。)
“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进而达到人与人之间、天地万物之间一体的状态。“仁”既是道德行为的基础和依据,又是一种内在的与道德行为相应的心理意识。大体来说,“仁”有如下三重含义:其一,指恻隐之心或良心;其二,…
广泛地爱,惠及所有的人。“博”即广泛、广大;“爱”即“惠”,惠及 众人。古人认为,“安民则惠”(使民众安定生活就是惠),“爱”是“仁”的 体现,而“仁”则是与人亲密。“博爱”犹言爱民、惠民,首先是一种执政…
广泛地爱。在语义学层面,它与“博爱”相同;但在思想史层面,“博爱” 通常指爱所有人,而“泛爱”则既指爱所有的人,也指爱一切事物,与孟子(前372? — 前289)的“仁民爱物”、张载(1020 — 1077)的“民胞物与…
无差等地相互关爱。“兼爱”一说是墨家的基本主张,它所针对的是儒家所提出的爱有差等原则。“兼爱”强调每个人都应像爱自己一样爱他人,像爱自己的家人、国人一样爱别人的家人、爱别国的人,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彼此相…
爱亲人,尤其是爱父母。“亲亲”既指一种自然的情感,同时也指这种情感在言行上的表现。儒家主张,应将对父母、对亲人的亲爱之情,推及他人,使之成为仁德的基础。但是,过度的“亲亲”,会导致行事上的偏私。因此,儒…
仁爱民众;爱护百姓。它不仅是治国者应该具有的对百姓的一种情怀, 而且是治国理政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古人认为,治国者应该通过具体的政策、措施,使民众获利,安居乐业,免受痛苦和无端侵害。这也是治国者获得民众…
以自己的心思推测别人的心思。亦即儒家所说的“恕道”,是实现仁民爱物的重要原则和方法。它首先承认人类在精神上的根本一致,进而以此为原点,弘扬宽和、仁爱精神,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以自身的所思所欲去理解别人:…
爱护百姓的国家才真正强大。治国者制定、推行政策措施只有顺应民心、代表百姓的根本利益,才会获得百姓的信任和拥护,也才能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它是由“爱民”理念衍生的新命题——爱民是国力强盛的根本动因…
世人都是我的同胞,万物都是我的同伴。北宋张载(1020—1077)认为人和万物都是天地自然之气化生的,本性相同,因此提出“民胞物与”,主张爱世上一切人和物。这一思想超越了以人类为中心的窠臼,达到了人我、物我的统…
仁者对他人充满仁爱之心。“仁者”即有仁德的人,是有大智大勇、德行完满、关爱他人、有人格魅力和感召力的人。“仁”在孔子(前551—前479)那里是最高的道德范畴和境界,以“爱人”为基本规定,意思是“仁”从孝父母…
具有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仁者”指具有“仁德”的君主或施行仁政的国家。“仁德”在政治层面表现为“仁政” ,以仁爱作为施政的依据和出发点,善待民众,慎用刑罚,减轻赋税,最大限度地惠及百姓。如此才能赢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