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中文

学术资源

袁济喜:赤子之心与中国美学


来源:2019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国际传播研讨会   作者:袁济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各位朋友,我发言的题目是叫赤子之心与中国美学。因为这个题目是我多年来研究的一个题目,那么我也非常赞成昨天我们小组吴怀东教授他提出来的,就对中国思想文化的术语和它的一些概念还是要有一个梳理,要有一个反思,要有清理的这么一个过程。那么还是存在着一个就是说推陈出新,这个问题。我们在从事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术语的筛选当中,我发现有一个大家就是非常熟悉,但是还是很有阐释空间的一个概念,也就是“赤子之心”。

那么赤子之心,我认为它是一个跨学科的概念和术语。最早他是生发于老子、庄子和孟子他们的思想体系当中,但是它后来在中国美学和文学的发展当中生生不息,影响巨大,存活于当今。那么近年来中国美学的核心或者说中国美学精神是什么,已经成为一个讨论的热题。那么在讨论过程当中有诸多的说法,比如说中国美学的核心是家国情怀,中国美学的核心是兴观群怨,等等。我个人认为一个这些都是说的很对的,但是最为本体的确是审美价值批评尺度。那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当中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是一个重要体系,所以我认为赤子之心是中国美学乃至于文学类的原发性的带有本体论色彩的一个核心概念。所以中国美学精神实际上和这个赤子之心是息息相关的,甚至可以说是互为表里的。但是这个问题的强调我觉得还是不够,所以我写这篇文章进行了一些梳理。我想从两个方面,一个赤子之心与美学生成,第二个就是赤子之心与批评标准。

那么第一个问题讲赤子之心与美学生成。那么中国美学从什么地方开始讲?有两种说法,一个就是李泽厚的中国美学史,主张从孔孟讲,但是北大的叶老教授在他中国美学史大纲当中,却认为应该从老子开始讲。那么我个人认为叶先生这个说法还是很有道理的。从文献上来说,老子可以说是孔子的老师。第二个,老子的5000年的道德经,从现在的文献的生产来说也比较早。因为论语我们都知道是后来就是说他的弟子编撰而成的。所以比较早地提出赤子之心的是老子道德经。那么老子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蜇,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然后下面这段话我就不再解释了,限于时间关系。那么这段话大概的意思就是说赤子也就是婴儿,它的特点是童真为浊,精气未散,这种童朴使毒蛇猛兽不能犯。那么婴儿的精气,老子认为最内敛,他的号哭也充满了童真,是最高的和谐之美。而这种童真是力量所之所在。所以明代晚期也提出了一个童心说,它的主要的思想也是从老子这段话深化了。那么老子提出这个范畴是有针对性的,因为老子生当跟基本上都同时春秋战国时期,那么当时的人情异化大为盛行,对这种世道焦虑导致的各种风气,老子是深恶痛绝的。所以老子就认为混沌未开,不谙世事的婴儿,它是最能成为一种它的理想人格范式。那么也影响到审美理论,比如他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

那么这些话其实在后来的《文心雕龙》当中,像神思篇,还有论创作论鉴赏当中,一再得到了阐述。所以《文心雕龙》的特别讲到“陶钧文思贵在虚境”。那么这个“陶钧文思贵在虚境”“ 疏瀹五脏,澡雪精神”,那么这些概念直接就从老子这些话语当中转化的。所以这也证明老子的赤子之心在中国文学的批评乃至于美学当中,它是有强大的生命力的,它不是一种臆断。那么这是我们可以明白的。那么在很多的地方,老子也提出“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为兆,如婴儿之未孩。”那么“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那么老子的时代是一个充满诱惑的时代,老子一再强调,那么常人追逐的是“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大家去赴一场人生盛宴,贪图享受,然后你到春天登上高台,俯瞰街景,感到一种心旷神怡。但是老子说我在这种熙熙攘攘的氛围当中,我都泊兮其为兆,我依然保持我的童心。就像婴儿,还未谙世事,也就是淳朴未凿。所以这个老子认为这是一种最高的道德。也就是说以道来统帅人人之德。那么这一实际上就是老子的一种天道观的一种人格化。

那么我们再来看儒家的,他也同样提赤子之心。比如《孟子•离娄下》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所以儒道都提赤子之心,但是二者的差别还是很明显的。道家讲到的以赤子之心来比喻一种,没有受过礼义污染的原生的心态。那么孟子所说的赤子之心,它实际上是一种后天形成的道德,或者说这种道德是以儒家的爱人仁爱之心,所以他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那么很显然,他这里的赤子之心表现为一些道德范畴,恻隐之心,羞侮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仁义礼智是从赤子之心生发来的。所以这种观点也影响到孟子的人格美。所以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充实,实际上也包括赤子之心。所以孟子在把他的人格底象比作为可欲。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以老庄的赤子之心和孟子的赤子之心同样的概念,但是含义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这也就是我们在术语的梳理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这些显在的差别和细微的差别。我们在如果写赤子之心这一条当中,光写老子肯定是片面的。你不能遗漏孟子的这段话,但是你光写孟子说赤子之心就是一种大人的博爱仁义之心,肯定也不符合原义。因为最早的还是老子提出来的,一种还要虚静淡泊的。但是这二者的差别有没有共同之处呢?所以我们说有一些术语当中有些因素要同中见异,同时也要中求同。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基本的方法。既要按照判断二者的不同,同时也要看到这当中有汇通的一面。这也是文心雕龙续篇里面讲到的。那么这二者的共同之处就是褒扬了内心的赤诚与人格的独立。这种人格精神恰好与审美的自由与自律个性相通。因为中国的美学有个优良的传统,就是强调审美是自律的,审美是自由的。那么即使审美有些他律,但是他也是建立在自立和自由的基础之上。离开的自由自觉,然后来提他们的美学,这种创作就会产生很多弊端,就是“伪”。就是虚伪的我。

那么到了西汉初年的时候,《淮南子》就揉合了上面两种说法,就是独到的说法,所以淮南子的儒道互补的痕迹是非常重的。所以他就强调喜怒哀乐,有感而自然的人。“哭之发于口,涕之出于目。此皆愤于中而形于外者。”而且他就提出“故强哭者,虽病不哀,强亲者,虽笑不和,情发于中而声应于外。”那么这段话从文论上来说,继承了儒家的诗言志,那么和诗缘情之说,同时又强调无论是缘情还是言志,都要发与自然。那么这里的自然实际上是从老庄的自然之道引申而来的。所以中国美学和文艺批评后来强调自然,反对虚伪,也是融合了赤子之心当中的这两种儒道互补的蕴涵来诞生的。而且淮南子提出“为内了外环以外了,累了周,而吸取众爱妃悲喜,转而相生精神,乱语不得许。”那么它就提出以内乐外,发自内心,那么这种作品才有魅力。反过头来不以内乐外,而以外乐内。那么这种情感这种作品它就会造成“精神乱营,不得须臾平…内不得于中,禀受于外而以自饰也,不浸于肌肤,不浃于骨髓,不留于心志,不滞于五脏。故从外入者,无主于中不止;从中出者,无应于外不行”的行为。所以这段话实际上对我们的创作,包括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提出的“辞任者不是几次执行”,要发布自然,然后要提倡以内乐外,自己先感动,然后你才能感动别人。自己就不信的东西,自己都觉得这个东西是不能感动的,你要别人去感动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那么淮南子这个思想,到了魏晋的时候,有一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嵇康的声无哀乐论。那么他也强调主体的作用,反对儒家先入为主的教化论。那么他的声无哀乐论,包括他的养生论,对于老子和孟子的赤子之心进行了进一步的阐发。那么特别我们都知道嵇康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嵇康在《养生论》当中提到“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泊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主张人们少食寡欲服食养生,追求平和淡雅的生活。那么嵇康的养生,他认为养生不光是生理上的生活方式,最主要的是精神的调和。那么嵇康为此比较了儒家的养生,人格养生和道家不同。嵇康明确的反对孔子所追求的一种道德养生方式。他就说我们来看这段话,他明确的提出,“又勤诲善诱,聚徒三千,口倦谈议,身疲磬折,形若救孺子,视若营四海,神驰于利害之端,心骛于荣辱之途,俯仰之间,已再抚宇宙之外者。若比之于内视反听,爱气啬精,明白四达,而无执无为,遗世坐忘,以实性全真,吾所不能同也”,那么嵇康就认为世人赞叹孔子,但是孔子急惶惶,率领三千弟子仿佛要救世,但是最后的结果是“神驰于利害之端,心骛于荣辱之途,俯仰之间,已再抚宇宙之外者”,认为他们的精神脱离在宇宙之外。那么嵇康认为儒家追求的实际上是沽名钓誉,徒然是突然使人的精神就是说外物不得而丧失了自我。所以他就说比较他说“爱气啬精,明白四达,而无执无为,遗世坐忘,以实性全真,吾所不能同也”所以嵇康是提倡一种回归赤子之心般的这种心态。所以这一段话它的“非汤武薄周孔”的意义是非常这个明显的。

那么所以就是说在这种魏晋的时候,就是说真正能够把这种赤子之心和道家的指导结合的比较好的还是陶渊明。那么陶渊明的诗歌追求新生和洒脱自由。那么辛弃疾曾经说过,“千载下,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它是以词的形式赞叹了陶渊明的辞,它的风格更不一致,不清真,我认为这个清真实际上也就是一种赤子之心。那么陶渊明在他的诗和赋当中,那么是明确的以就说真来反对虚伪,那么这一点是很明显的。赤子之心这个范畴,后来又和禅宗的思想相结合。那么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中“以禅喻诗”也受到这种思想的启示,那么他提出唯悟来为本色,那么这一思想同赤子之心的思路有着某种相同之处。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再详细介绍的那些例子了。那么昨天我看一篇文章也提到了自然英旨,那么自然英旨这个思想实际上是从钟嵘的《诗品序》。那么无论是钟嵘的《诗品序》,还是《文心雕龙》都提倡,因为《文心雕龙》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那么这些思想钟嵘说,“自然英旨,罕值其人”。这句话什么意思呢?钟嵘就认为在当时能够自然因子来作五言诗的人是微乎其微。大部分人的追求诗歌中的用典、声律、雕琢,丧失了自然英旨的这个宗旨,所以他对此是非常不满的。那么这是第一个问题。

那么第二个问题,我这个论文讲一讲赤子之心与批评标准。因为时间关系,我觉得就是说稍微简单一点。那么赤子之心不仅是人格精神,而且提出了批评标准,批评标准有两个要素,第一个是强调真实合理,毫无伪饰。第二个要强调真情真意,自然直率。那么这个批评标准一直贯穿始终。最早的时候周易就提出“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那么这就和赤子之心实际上是贯通的。那么孟子说,“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所以孟子也是反对,言行不一。那么到了刘勰就提出“各师成心,其异如面”,强调文词风格,内心精神的一致性,也是建立在这种文化观念之上的。所以老子还提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那么这种批评他一直把在西方美学史当中,他把这个真和模仿结合起来。但是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和批评领导,更强调心灵的真实和情感的真实。所以这一点是中西美学的明显的不同之处。

那么我们最后来看,就是说王国维是怎么发展的这个问题。我们最后就谈王国维。那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他以李煜的词为例,说明玉石越浅,则性情越真。作为词人,只有不为地域环境所干扰,才能保持性情和感情之真。然后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同样看到了童心的可贵,他用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做题目来论述艺术与游戏的关系。朱先生说,像艺术一样,尤其带有移情作用,把死板的宇宙看成活跃的森林,它把物事同自己一样,认为它们也有生命,也能痛能痒。那么还有很多材料我就不再说了。

最后我想在这个方面我就想起来了,中西美学在对赤子之心上可以说是观念差异很大。我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看过朱光潜先生一的皇后,就是黑格尔的美学。黑格尔的美学,他一直对人类童年的艺术是瞧不起的。那么它把艺术分成象征艺术、古典艺术、浪漫艺术。所以在黑格尔所代表的西方美学中,孩童时代的美学是没有什么价值的。黑格尔还说过一句话,他说艺术如果只是说表达情感真实的话,他说那么婴儿的啼哭是最真实的。但是人们到剧院里去并不是为了聆听婴儿的啼哭,而是要听一种美妙的音乐。那么美妙的音乐,它的构成成分主要是后天的情感,后天的美。

因而在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西方理论当中,认为都是一种童朴未开或者说没有价值的。那么这种观念我觉得在席勒的审美书简,他是用成人的这个游戏来比喻审美的自由性。但是中国古代的美学观念,包括文学批评观点,却一再强调赤子之心,孩童的心态才是审美的一种本体,审美的一种重要重要的尺度。那么从先秦老子到民国时期的王国维,他的人间词话一直秉承着这个理念,那么到我们现在也一直认为这种童朴未开的这种审美形态,它也是我们一种真率的一种标准。所以赤子之心这个术语和这个概念,在我们这个术语和下一步的开发当中的,我觉得就是说完全可以把它作为一种美的概念,或者说一种术语的形态加以认真的研究。所以我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也深刻的感到中国文化和美学的一些术语,包括艺术当中的一些东西,没有开发的,还有很多,那么其中的美学蕴涵和人文蕴涵值得我们认真的研究。那么这篇文章也是在张晶教授组织的一组文章当中,在社会科学期刊当中,我写了之后,这次来之前又做了一些修改,但是我觉得还是远远不够,所以提交大会做一个发言,是希望获得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