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中文

学术资源

晁福林|天下大同: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2019中华思想文化国际传播研讨会   作者:晁福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尊敬的韩震先生,尊敬的张晶院长,尊敬的各位专家,今天有机会能在这个地方跟大家讨论一些问题,我感到很荣幸。我今天发言讲两个体会,一个就是讲天下大同,这是咱们术语工程当中一个核心词之一。

在讲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对工程有一个想法:工程进行了几年,在韩震先生领导下,在秘书处同志卓越的工作操作下,可以说是影响巨大,成果卓越。我们这个成果已经遍布了世界很多国家,就不多说了。我说一下个人的感受。我在写文章的时候,网络杂志社的编辑说,晁老师我们需要文章标题内容提要关键词的翻译,我开始是投机取巧,我说这个怎么办呢?投机取巧了一下,我就把所有这些内容都输到百度上,结果是不是分分钟了,秒秒钟一个文件全都翻译出来,后来给了杂志社就说这不行。我请我的师兄,他外语很好,他说兄弟,你这是蒙事儿,外国人看了会笑话说这不行。后来我就让我的学生给翻译,我的学生翻译了,我不放心,交给我师兄看,他说这次翻译,没有大的错误,但是对于信达雅高标准的还有距离。后来我就特别重视这个事。有了咱们这个工程的几大本书之后,我的学生在翻译的时候,他们就用了这几大本书为依据,做了研究,做了翻译工作,就逐渐的好起来。

所以现在我们所有历史学科的研究生,大家也都在用这本书,很多同学跟国外有交流,要到国外去学习,还要给老师翻一些东西,对他们的帮助很大。所以在搞历史学的学生当中,流传还是比较广的。我是说这个影响越来越大,这是其中一个小小的例子。

我今天给大家汇报的一个话题就是讲天下大同的问题。天下大同的思想反映了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识,它是逐步的在发展。中国人在最初认识到一个氏族、一个小的邦国,后来认识到一个王朝,到了孔子的时代,这个眼光已经扩展到认识天下,孔子就提出了天下大同的观念,孔子天下大同观念的提出非常重要。孔子在和弟子在谈话时候就提到了天下大同的标准,天下大同的路径。孔子讲大道之行,就是说天下大道必须归于天下大同。他说我没有赶上过去的时代,但是我有志向在了解这个时代。

那么这个大道是什么呢?孔子说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它的核心观念。然后他讲了各种各样的标准,怎么样为公。最后说这种情况实现便是自谓大同,世界就进入了大同的世界。孔子这个思想在中国古代影响巨大,历代的仁人志士,甚至历代的王朝,都以这个为基本的理念之一。我们近代的学问家,思想家像康有为,就总结了大同之道,说孔子这些话的最高目标是“至平也,至公也,至仁也”。孔子的人道思想仁学思想就体现了治理国家是最高的一个标准。所以孔子讲大同之道,讲天下为公,讲天下一家,这种思想是从道德层面上探讨治国理念,也是对远古社会的美好的记忆和一个总结。

孔子讲的大同观念和墨家讲的尚同观念还不一样,墨家的尚同观念,实际上是讲的各种意见都不要有了,听国君的就行了。而孔子讲的大同观念是和而不同的观念。后来梁启超也对孔子这个思想深有体会,他说孔子是明知不可而为之。这种理想这种武器非常值得称赞。所以坚毅不拔的精神值得永远的记取。这是讲大同的观念一点体会。简单的就是说这些。

第二个给大家汇报的内容,是简单的谈一下我对观念词的一些看法。讲到观念时,这涉及到语言哲学的问题。 在韩震先生面前讲,在北京大学这些同志面前讲人家讲的,所以还有其他许多搞哲学的先生们面前讲,纯属班门弄斧。所以单纯只是学习当中一点个人体会。我因为学习了许多东西之后,我认为语言它是观念的一种表达,不管什么语言都是观念的表达。中文如此,外文也是如此。并且思想是在语言的环境当中,也是在观念的环境当中来进行的。可以说没有思想,没有语言,没有观念就没有思想,所以它非常之重要。再一个我学习了之后,体会到从长时段来看,观念总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不是说提一个观念就完成了,而且不断地变化,不断地发展,我想这一点对我们的外译工作还是有一点启发的。不能见到一个观念,就拿一个固定的模式去套他,要分析它的环境时代。

举一个例子,关于道德的“德”这个观念,我看会上论文的有扬州大学的同志已经做了很好的阐述,他用了《尚书》的观念来讲这个问题讲得很好,我觉得讲的还是非常正确有理的。你看“德”这个观念,就是说在甲骨文的时代,他画一个对贝壳,贝壳底下画一个手,手拿着一个贝壳,这就得是得到的得。贝壳代表的是货币,代表财富,握手得到了这个贝壳,就是得到。后来甲骨文发展到一定阶段又出现了,在手的边上他画了一只眼睛,我不仅是手得到了,而且我眼睛看到的也是得,手得到是得,眼睛看到也是得。后来发展到金文的时候,又出现了画一个心,那么这就新得。所以从手之得到心之德它是一个过程。你要《尚书》当中,讲德,就用道德得了。但其实他的意思应当用得到的得。用道德来讲不好讲,如果用得到来讲就很好讲。所以这个词不能看到一个词,就是绝对的,要分析它的变化。那么得之于手,得之于心。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呢,逐渐升华为道德准则,是人的行为的规范,并且这个概念一直影响了精神。所以德的观念发展体现了中华文化它这种兼容性包容性,它可以包含很多的意思。另外也体现了我们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开放性。所以通过这些观念的认识,我想不止一个德的观念。中国语言文字当中许多语言,许多观念,都可以作如是观,看到他的变化。我这个体会很肤浅,简单的只谈了两个看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