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中文

学术资源

陈明明:中国政治理念的翻译之道


来源:2019中华思想文化国际传播研讨会主旨发言记录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上午好,非常高兴有机会来到中国传媒大学和大家交流。我们今天的这个讲座是北外和中传一起举行的,我觉得特别合适。北外是我们国家外语教学的flash university,传媒大学是我们国家传媒的领军学校。所以这两个学校举办讨论会,我觉得特别适合。我看了一下出席会议的都基本是高校的、研究中国文化的,在业界从事翻译的只有两位,一个是我,一个是我的同事,中国日报的朱渊。所以我想如果朱渊老师同意的话,我想以我们俩的身份跟大家进行对话,谈一谈。

刚才在开幕式的时候,王奇处长谈到了一个观点,我非常赞同,就是让世界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中国。韩震教授在发言中说我们不能让别人来塑造我们的形象,要自己塑造,要正面塑造。这就涉及到中国政治理念的传播问题,我认为中国的对外政治理念传播应该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一部分,因为我们的政治理念植根于传统文化。但是我们也面临严峻挑战,我们的任务是breaking the culture divide,我们走上舞台中央,成为国际的焦点。现在在国际舆论场上分两种情况,发展中国家敬佩、羡慕我们的发展,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相反,充满着恐惧、偏见、无知和     敌意。美国从政府,到大学,到企业,舆论界整个大翻盘,对我们形成了极为负面的偏见、疑虑。这就以为着我们进行对外传播,特别是政治理念对外传播的时候,增信释疑,特别迫切。我是长期从事翻译对外领导人对外演讲工作的人,对此感触很深,我在这儿想谈一些肤浅的看法,给大家提供研究的线索。我看看目录,我们在座研究的都是传统文化及理念,我觉得当前的政治理念也值得我们研究。

首先,由于价值观理念的不同,我们和西方沟通有巨大障碍,这个大家都知道。我们业界搞传播、搞翻译有一个共识:内圈是一回事,外圈是一回事,不能用搞内圈的方式搞外圈。内圈要凝聚力,增强认同感,比如国庆节的庆祝。但是面对外国的受众,就要注意,怎么样让他们接受。还有些问题,韩教授说了要正面塑造,那么怎么正面塑造?问题是什么?我觉得问题在于硬译、死译,用多少年前的老方法、老思维来译,结果达不到翻译的目的,外国受众难以理解。中国政治概念比较多,很多在英文没有对应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科学发展的理念,这是胡锦涛执政时期的理念。一开始翻译的是scientific development,实际证明是错误翻译方法,这个下面还要讲到。还有就是我们在对外演讲中经常用典故,特别是习近平经常用几百条、上千条。但是这个context也是一门学问,不能机械的去翻译。这个我觉得将来可以作为一个题目研究。还有就是overstatement vs understatement,这个我们就不多说了。

应对之道就是要避免中式思维,避免过多概念罗列,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的接受程度,特别是要考虑到你做某个翻译,包括我们之前讲到的中华文化。最终你给外国人看的理念解释,公众能不能看得懂、听得懂,要消除理解障碍,我的原则是:第一尽可能的忠实原文,但是过度忠实导致理解障碍时,就要调整。还要与时俱进,不断淘汰落后的表达方式,比如“干部”以前翻译成cadres,这是斯大林时期的用法,给外国人的感受不太好,现在都改成officials 。“意识形态”,我们以前的译法是ideologies,实际上在现代英语中,这基本是个负面用词。所以翻译成values要好得多。下面一个,“创新发展理念”,前人的译法是innovate development concept,这是一个非常僵硬的译法。我的译法改成create a new development philosophy,创造一种新的发展哲学。

我们在翻译工作中不断进行调整,这几个都可以作为研究的题目和线索。条件允许特别是政治理念的翻译,一定要做受众的调查,要多听外国专家的意见,了解一下他们听了后是怎么理解的。比如“科学发展理念”后来通过对美国听众的问卷调查,他们就认为中国14亿人都在搞科研啊。这个过程大家可以关注,到18大发现之前的翻译不行,不能用scientific,正确的译法是balancedsustainable development。我觉得2017118号习近平在达沃斯的演讲,是以受众为中心,是个非常好的对外宣传文章。我们外交部翻译司翻的,我担任英文的定稿,我们花了大量的精力,我认为这篇文章是外宣的一篇经典作品,但学界好像还没有对这篇文章有过多的关注,所以我隆重建议我们在座的同事们关注一下这类文章,是怎样把中国政治理念作为文章推出去的,作为研究的题目。

还有就是俗语,中文很生动,不同语境下会产生什么效果要小心。比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本来的译法是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as valuable as mountains of gold and silver。但我们在翻19大报告的时候,有专家就不认同,他们认为绿水青山是很崇高的追求,而mountains with of and silver 翻译的很世俗。而不少外国的专家,不约而同的翻译成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大家可以研究这个文化上的差异。还有就是“我们欢迎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这个理念第一次是20149月习近平在蒙古演讲时提出的,后面在不同的涉外演讲中用过好几次。如何翻译“顺风车”?这里有个背景,奥巴马政府说中国占了美国的便宜,搭了顺风车,管中国人叫“free-rider”。我觉得习主席是反驳他,欢迎发展中国家借助中国发展的势头,实现自己的发展。但在翻译中,能不能把“搭便车”翻译成free ride,还真不能,不能机械翻译。典型的文化差异的例子。“中国将进一步连接遍布全球的朋友圈”是在2017年提出来的,“朋友圈”怎么翻?Circle of

friends,我们没觉得有什么错,而且很生动,后来发现这样翻译有点问题。美国的总统特朗普提名的一个大法官,提名后发现他有性丑闻,是在大学的时候跟一帮这个狐朋狗友,就是he and his circle of friends干什么干什么。马上我们就意识到我们的翻译不行,所以我们就把Circle of friends淘汰掉了,改成China will make more friends across the world。大家可以比较一下,中文接地气的表达,到了英文硬译的话,会产生负面效果。“我们要合作应对一起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这个“引导”也体现出中国的政治理念,一开始我们翻译成lead,后来觉得调子过高,外国人听了会反感。

实际上我们所有积极的、正面的理念,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都从反面来理解,比如我们主张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他认为你在输出中国特色的政治理念。我们要搞一带一路,他认为你在搞新的马歇尔计划。每个理念提出来,他都从反面理解,这对我们翻译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现在翻译中Lead不用了,改成了chart the right course,避免说我们自己要干什么干什么,避免对政治核心理念的硬译导致别人对我们的误解、偏见。这句话是“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19大报告中的重要表述,有两种译法:第一个是It offers Chinese wisdom and solution to solving the problems facing mankind,第二个是It offers Chinese visions and approach to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the world。“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个核心的翻译在于这个“富”字,怎么理解,是很机械的理解,有钱了,成为富人了,还是繁荣了、富强了?一个字特别关键。这两种译法richprosperous,第一种就成了一种悖论,因为中国发展了,但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现在美国千方百计搞掉中国在世贸组织中的发展中地位,因为我们是一个发达的经济体,我们不承认,我们中国还有十亿低收入人口。如果用rich,就是一种悖论。我们用prosperous,繁荣了,and growing strength,外界更容易接受。

最后一句,“在人民中寻找发展动力,依靠人民推动发展,使发展造福人民”,在翻译过程中,一个年轻女同事在美国留学刚回来,她对林肯的葛底斯堡speech很熟悉,所以最后我们的译法是“development is 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这句话译出来后,国际上反映很强烈,引起了共鸣。中国的发展理念如果能用西方的核心理念来表述,是一个完美的对接。最后,我的目的是希望在座的老师们、教授们更关注时政理念的翻译,这些翻译的线索希望可以成为你们今后写论文的一个内容。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