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中,某些句子(多爲偶句)的末一字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以使聲韻和諧,稱爲“押韻”。如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一四藝文:“晚唐士人,專以小詩著名,而讀書滅裂,如白樂天《題座隅》詩云‘俱化爲餓殍’,作孚字押韻。”又費衮《梁谿漫志》有“作詩押韻”條,云:“荆公、東坡、魯直押韻最工,而東坡尤精於次韻,往返數四,愈出愈奇。如作《梅》詩、《雪》詩押暾字、叉字,在徐州與喬太博唱和,押粲字,數詩特工。”“押韻”的“韻”指韻母,没有疑問。而“押”是什麽意思呢?人們似乎並不太清楚。一些大型工具書如《康熙字典》《中華大字典》《漢語大字典》《辭源》(修訂本)《漢語大詞典》都只是泛泛地説“詩賦叶韻”或“詩賦用韻”爲“押”,而没有對“押”字的具體含義作出解釋。只有《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獨標一幟,説“押韻”的“押”同“壓”,後來歷次的修訂增補本同。《辭海》(1999年修訂本)和近年出版的《王力古漢語字典》則説“押韻”的“押”通“壓”。我們認爲後兩種説法大體是正確的。元黄公紹、熊忠《古今韻會舉要》人聲洽韻乙甲切(與“壓”字同一小韻)説:“押,用韻曰押。言押者壓也》”即已明確指出“押”爲“壓”義。
考“押”字較早爲辭書所載始於魏張揖的《廣雅》,該書《釋詁》云:“押,輔也。”這一意義的“押”《廣韻》音古狎切,今音问,與“押韻”的“押”音義均所不同。那麽“押”怎麽會有“壓”義呢?其實這個用同“壓”的“押”目卩“壓”的異體俗字。敦煌寫本斯388號《正名要録》“字形雖别,音義是同,古而典者居上,今而要者居下”類,“壓”下的“今而要者”爲“押”。可見“壓”“押”爲“字形雖别,音義是同”的古今用字之異。“押”字從手、甲聲,蓋爲鎮壓之“壓”的後起形聲字。唐釋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一五《大寅積經》第一百二十卷音義云:“填壓,下黯甲反,或作押。”同書卷二七《妙法蓮花經》陀羅尼品音義云:“壓……鎮也。《周成難字》作‘窜’……有作押,音甲,《爾雅》:押,輔也,亦押束也,字從手……非經義也。”又卷六七《阿毗曇毗婆沙論》第七卷音義:“壓,於甲反,《蒼頡解詁》云:壓,鎮也,笮也。論文作押,《爾雅》:押,輔,亦束也。押非此用。”慧琳所見佛經寫本一再把鎮壓義寫作“押”,這個“押”與《爾雅》(應爲《廣雅》)釋“輔”的“押”(音恥)不同,實即“壓”字異體。《周成難字》寫作“审”,“审”亦應爲“壓”的後起形聲俗字(與《説文》指针灸的“窜”同形異字)。又可洪《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録》第肆册《大般涅槃經》第八卷、第十二卷下皆出“被押”條,第二十五卷下又出“押沙”條,俱云“押”字“烏甲反,正作壓”,是也。
用同“壓”的“押”字古代寫本文獻中經見。如敦煌寫本斯3728號有“左街僧録大師壓座文”,又有“押座文”,“押座文”即“壓座文”,是講經之前導引聽衆收攝心神的一段唱詞。又伯2962號《張義潮變文》:“蕃賊麇狂,星分南北,漢軍得勢,押背便追。”其中的“押”字《漢語大字典》釋作“逼近”。又斯2923號《大般涅槃經》卷一二:“譬如甘蔗,既被押已,滓無復味。善男子,壯年盛色,亦復如是,既被老押,無三種味:一出家味,二讀誦味,三坐禪味。”其中的“押”字斯4366、4869、6553、6563號經本同,北6353號(雨31)經本前一“押”字同,後一“押”字作“壓”,而斯478,561號經本及《中華大藏經》影印金藏廣勝寺本則二“押”字皆作“壓”。又伯2172號《大般涅槃經音》經文第二十八卷下出“搗押”二字。查北6475號(騰44)《大般涅槃經》卷二八:“胡麻熟已,收子熬之搗押,然後乃得出油。”其中的“押”字北6476號(重63)、北6477號(菜6)、斯3851號經本同,《中華大藏經》影印金藏廣勝寺本作“壓”。又北6323號(寒70)《大般涅槃經》卷六:“和合毒藥,治押香油。”其中的“押”字斯2393、2864號經本同;《中華大藏經》影印麗藏本該段所屬經文劃在第七卷下,“押”字同,《中華大藏經》校記云諸本作“壓”;玄應、慧琳《一切經音義》引皆作“壓”(亦在第七卷下),玄應音義卷二云“壓”字“於甲反,《廣雅》:壓,鎮也。經文多作押(‘押’字慧琳音義卷二五作“抽”,當誤),非體也(‘非體’慧琳音義作‘非本字了’。凡此“押”實皆爲“壓”的異體俗字。玄應、慧琳拘泥於“押輔”之“押”,故以爲用同“壓”的“押”字“非體”“非本字”,實非探本之論。
古代寫本中這種用法的“押”字,宋以後的刻本中往往被改刻作“壓”(如上舉後三例),但偶亦有改而未盡或後人繼續沿用者。如《後漢書•東夷傳》:“(辰韓)俗憙歌舞飲酒鼓瑟。兒生欲令其頭扁,皆押之以石。”其中的“押”字《漢語大字典》及《王力古漢語字典》皆以爲通“壓”,《漢語大詞典》則釋作“壓”。又南朝陳徐陵《玉台新詠序》:“玉樹以珊瑚作枝,珠廉以玳瑁爲押。”其中的“押”字《漢語大字典》釋作“廉押,鎮廉之物”,《王力古漢語字典》則謂通“壓”。又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卷七“胡椒酒法”下引《博物志》:“以好春酒五升,乾薑一兩、胡椒七十枚皆搗末,好美安石榴五枚押取汁,皆以薑椒末及安石榴汁悉内着酒中,火暖取温,亦可冷飲,亦可熱飲之,温中下氣。”又《四部叢刊》影印元刊本《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卷十《遊太平公主山莊》詩:“公主當年欲占春,故將臺榭押城闉。”朱熹校:“押或作壓。”
《正字通•手部》“押”字下引昌黎此詩,謂“押”“與壓通”。又唐圭璋編《全宋詞》載宋張先《歸朝歡》詞末云:“日曈矓,嬌柔懶起,簾押殘花影。”其中的“簾押殘花影”近年發現的《天機餘錦》卷二作“簾壓桃花影”。《儒林外史》第五回:“嚴家説:猪到人家,再尋回來,最不利市。押着出了八錢銀子,把小猪就賣與他。”其中的“押”字《漢語大字典》釋作“壓逼”。其實這些例句中的“押”亦皆爲“壓”的異體俗字,徑定作“壓”字,則原文怡然理順;《漢語大字典》等醉書爲字面所惑,雖然義項一分再分,曲爲之説,仍未達於一間。又《漢書•息夫躬傳》“軍書交馳而輻凑,羽檄重迹而押至”顔師古注:“押至,言相因而至也。”“相因而至”猶言接踵而至,此“押”殆亦即“壓”字®。如果這一推斷可信,那麽用同“壓”的“押”字大約東漢前後便已出現了。
由此可見,“壓”寫作“押”在古代文獻中屢見不鮮,這種用法的“押”實即“壓”的後起形聲俗字。明白了這一點,那麽爲什麽“押韻”的“押”義同“壓”,也就豁然開解了。壓者鎮也,“壓韻”謂以韻母相同的字相鎮壓、相疊壓。《梁書•王筠傳》:“筠爲文能壓强韻,每公宴並作,辭必妍美。”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卷一二九《筆説》“李晟筆説”條:“適得聖俞所和試筆詩,尤爲精當。余嘗爲原甫説聖俞壓韻不似和詩,原甫大以爲知言。然此無它,惟熟而已。”宋許顗《許彦周詩話》:“魯直作詩,用事壓韻,皆超妙出人意表。”宋陶穀《清異録》卷下“鳳凰京”條:“壓韻難得京字。因讀陳張正《見闕下行燈宵》詩,漫記之:‘華耀荔枝燭,光絢鳳凰京。’”《宋會要輯稿》選舉五貢舉雜録,“(淳熙元年)八月九日禮部言:‘昨福州進士黄啓宗上表,《禮部韻》内,有經典所載之字,舉人所常用,而《禮部韻》不收人者,各逐本韻次爲條目,一一收附。紹興十三年六月二十八日,指揮許《禮部韻》後别項刊具,令士子通知。自後場屋士人指爲續降補韻,往往徑行壓用。有司以非正員,盡行黜落。乞將啓宗所類字,各隨聲韻添人,令士人通壓。自淳熙二年省試日爲始。’從之。”則是皆用正字“壓”。《許彦周詩話》又云:“作詩壓韻是一巧。《中秋夜月》詩押尖字,數首之後一婦人詩云:‘蚌胎光透殼,犀角暈盈尖。’又記人作《七夕》詩,押潘尼字,衆人竟和無成詩者。僕時不曾賦。後因讀藏經,呼喜鵲爲芻尼,乃知讀書不厭多。”(據《百川學海》景刊南宋咸淳本)此例前用“壓”字,後又用“押”字,“押”亦即“壓”也。
附記:本文草成於數年之前,曾郵呈魯國堯先生審正,魯先生謬許以“考證精詳”云云,自是獎掖後學之辭,文中《宋會要輯稿》一條材料亦由魯先生提示後增入,謹此表示衷心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