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中文

学术资源

郭在贻: “放流”就是“放浪”吗?


《史记·屈原列传》:“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郭沫若同志在《关于屈原》中说:“向来把这放流二字即解为放逐,因此便生出许多姐龋。其实放流只是放浪,屈原被疏之后居于闲位,曾向四处游历过而已”。(《关于屈原》《沫若文集》卷12,页19)


在《屈原研究》一文中,郭老再一次强调说:“一笔糊涂账就是从错解了两个字来,说穿了我相信是可以清算的。我要再说一遍,放流就是放浪,并不是放逐!”(《沫若文集》卷12,页348)


这里不拟涉及屈原被逐次数的问题。只是对于“放流”一词,我们想要指出:根据大量的语言材料,可以肯定地说:放流就是放逐,而不是放浪。请看:


《礼记·大学》:“唯仁人放流之,进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能爱人,能恶人。”


《汉书·贾谊传》:“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


这句话在《汉书·地理志》中作“始楚贤臣屈原,被谗放流,作离骚诸赋以自伤悼。”以放流代替放逐,这是放流应作放逐解的确证。


《汉书·冯奉世传》:“故伯奇放流,孟子宫刑,申生难经,屈原赴湘。”


《汉书·外戚传下》:“数逆至法,逾越制度,当伏放流之诛,不足以塞责。”

又:“其余大者夷灭,小者放流。”


《三国志》23卷《魏书·和洽传》裴注引《汝南先贤传》:“婆臀放流,击士盈朝。”


仅就以上数例,已足以证明放流一词确为放逐之意。


(原载《社会科学辑刊》 1981年第4期18-18,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