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中文

学术资源

韩家权:民族典籍文化术语英译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广西百色学院 韩家权  

2018-09-19         来源:《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学术论文集(第一辑)》

在民族典籍英译的过程中,其中的文化术语的翻译是比较难处理的,在这里,我想就下面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有不妥的地方,请各位专家不吝指正。

一、对民族典籍文化术语的认识问题

所谓“文化术语”,顾名思义,就是包含有某些文化特质的专门性单词(或字)、词组(或短语)和句子。从翻译学的角度来说,就是那些通常不能仅凭其表面意思进行理解和翻译的单词(或字)、词组(或短语)和句子。举例说,在本人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研究课题“壮族典籍英译研究—以布洛陀史诗为例”的研究成果《布洛陀史诗》(壮汉英对照)的文本中,共有约65条文化术语注释,其中有:“布洛陀”“乜洛甲”“寄父”“ 敢卡”“ 娅皇”“ 图额”“ 大败”“ 公堆”“ 郎中”“ 郎汉”“ 五海”“ 香炉”“ 九圩”“ 私房猪”“ 送背带”“ 下楼梯”“俌强烄”“三宝神”“求花儿”“编织匠”“掏阴茎”“莫一大王”“肚朝上的神”“杀鸡没人吃大腿”“没有胎血染到脚”等等。而在满族英雄史诗文本《乌布西奔妈妈》(汉英对照)中,共有约115条文化术语注释,其中有:“乌布西奔”“哈哈”“赫赫”“阿玛”“妈妈”“阿布卡赫赫”“巴那吉额母”“德里给奥姆妈妈”“尼堪尼亚玛”“沙里甘居”“珊音”“代敏”“洪乌”“玛虎”“山塔哈”“谙达西”“阿里”“糊图”“永州”“索索”“海狼”“尼玛哈裙”“它思哈裙”“朱勒格乌春”“多伦玛克辛”等等。

民族典籍中的文化术语,以《布洛陀史诗》中注释的情况为例,若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考察,可看到其涉及了三个层面,就是单词(或字)、词组(或短语)和句子这三个层面。如前面举例中的“图额”“肚朝上的神”“杀鸡没人吃大腿”等。若从分类学的角度考察,则涉及人物、地名、神怪、物品和事件(或事情)等五个方面,如前面举例中的“祖王”“九圩”“敢卡”“俌强烄”和“下楼梯”等。再考察一下《乌布西奔妈妈》一书中的文化术语,发现其中的情况也基本如此。

认识民族典籍文本中文化术语的基本情况,对我们制定具体的翻译方案和选定切实的翻译方法,都是十分有益的,也是我们做好整个文本翻译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甚至对某个文化术语的译文用词的选定,会起到成败攸关的作用。这里不妨举一个例子,在一本名为《壮族神话传说选译》(英文版)里,在其中的“唱古情”这个语篇中,有一节的英译文是这样的:

There’s something more I’ll ask:

Who taught people to work the soil?

Who was the first to grow crops?

Who set terms of Jia, Zi and Wen?

由于对译文最后一句感到不解,于是找到原文作对照,得知原文是“甲子文是哪个分?”经对照得知,原译者对原文中的文化术语“甲子文”的理解有误,他们不知这个“甲子文”实际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干”和“地支”(即Heavenly Stems和Earthly Branches),亦即用“天干”的十干与“地支”的十二支相配以作纪年或计算岁数的整套传统方法,而在这里被简称为“甲子文”罢了。(注:“甲”为“天干”的第一“干”,“子”是“地支”的第一支,用“甲子”代称“天干地支”,故“甲子文”是指用“天干地支”纪年或计算岁数的一整套方法,如“甲子”“丙寅”“乙丑”“丁卯”等。)由于原译者没有知道上述这些实情,就把“甲子文”中的“文”字与“甲”和“子”二字都单独分开看待了,这就致使他们得出了前面的错误译文。若结合前面关于文化术语的区分的情况来说,原译者是误把属于词组(或短语)层面的“甲子文”这个文化术语理解成单词(或字)层面的文化术语了。或说是把本属于“事件(或事情)”的东西,误解成不知是“人物”“地名”“神怪”或“物品”的什么东西了。这就是他们把译文搞糟的原因。(补注:此处的“甲子文”的英译,似可先将其按汉语拼音形式译为JiaZiWen,然后再增补其英文注释。)

二、民族典藉中涉及文化术语的句子的英译

1.原文中有文化术语注释的句子的英译

一般而论,在翻译过程中,文化术语是特别难对付的,凡进行过相当翻译实践活动的人,想必都会有这样的切身体会,正可谓严复所说的“一名之立,旬月踟蹰”啊。而要英译民族典藉中的文化术语,其难度之大就更是可想而知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文化术语中,都包含着不同的少数民族所特有的、平时少为人知的涉及其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生产生活、历史沿革、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居住地域等多方面特色的文化成分。下面请看壮族《布洛陀史诗》中的几个文化术语英译实例:

① 寄父:其汉语注释和相应英译文如下:

壮族民间有认寄父寄母的习俗,通常是身体多病、八字命薄的人,会到人丁兴旺、八字符合的人家去认寄父寄母以求平安,也叫“吃寄米”。

The Zhuang people make it a tradition of having“baeuqgiq”and“yahgiq”(godfather and godmother ). Usually, those who are physically sick with poor“Eight Characters“will take those people from a family with flourishing population and in line with their“Eight Characters“as their“baeuqgiq”and“yahgiq”(godfather and godmother) for the sake of safety . This tradition is also called“Eating Ji Rice”.

② 莫一大王:其汉语注释和相应英译文如下:

莫一大王的故事在壮族民间广为流传,他是民族英雄神,有民间叙事长诗流传。

The Great King Mohit is popular with the Zhuang people.He is god of tribal hero whose legend is recorded in a folk narrative poem.

③ 俌强烄:其汉语注释和相应英译文如下:

Bux gienzgeuh,专做火灶的人,造灶神。

Bux gienzgeuh refers to the person who has special skill of making the three-legged ranges, here refers to the god in charge of making three-legged ranges.

④ 庹:其汉语注释和相应英译文如下:

丈量单位,一庹为成人两臂左右伸直的长度(约五尺)。

Tuo is a unit of length .A tuo is about the length of an adult’s two arms stretching straight out (about 5 chi, which is unit of length, equal to 1/3 meter).

⑤ 下楼梯:其汉语注释和相应英译文如下:

壮族居住于干栏建筑二层,女孩子出嫁要下楼梯,故“下楼梯”成为女孩子出嫁的代名词。

The Zhuang people used to live on the second floor of the Ganlan building . A girl has to“go downstairs”when she gets married.So“going downstairs”is just a word instead of  “marrying of a girl”.

⑥ 没有胎血染到脚:其汉语注释和相应英译文如下:

没有胎血染到脚,意指没有孩子。

The sentence“No fetus blood bleeds to her feet”means having no children to be borne.

⑦ 如烘篮稻谷护友:其汉语注释和相应英译文如下:

意即当友人来访时,为了招待客人,主家将已收获还没干透的稻谷放在烘笼上烤干,好舂成米做饭。比喻对友人的感情很深。

It means that when the friends come to pay a visit, the host, in order to entertain the guests, would put the collected but not yet dried rice in the husk on the basket to dry so as to make rice with it . It shows that the host has deep feelings to his friends .

通过上述英译例,我们可以归纳出对于壮族典藉中的文化术语的注释进行英译时,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所采取的几种方法;一是拼音壮语与英语合用法(如其中的例①、②、③);二是拼音汉语与英语合用法(如其中的例④、⑤);三是英语单独使用法(如其中的例⑥、⑦)。而由于这些文化术语用了汉英两种文字作注释,所以对这些文化术语所处的汉语句子的英译,相对而言,其难度就小了很多。它们有的是按或基本按句子的字面义用直译的方法译出,如对“择日女儿下楼梯”和“如烘篮稻谷护友”,就分别译为:“So they choose the auspicious day for their daughter going downstairs.”“It is just as the host entertainsfriends with the rice in the basketwork.”。有的是按文化术语的注释义采用意译的方法译出,如对 “没有胎血染到脚”和“私房猪也拿供奉”,就分别译成“Have her never get her own child”和“And she even sacrifices the piglet raised for her marriage originally”(注:两句译文都有承接其上一句译文句意的需要)。而在这些作直译或意译处理所得的译文句子中,其中的某些文化术语的译文也有采用拼音壮文来表示的,比如在译文“Fearing Queen Gamjga’s land to get burned”(担心火烧敢卡峒)和“At last the souls get into the Ngoxhaij prison.”(魂魄进入五海牢)中,就是分别用拼音壮文“Gamjga”和“Ngoxhaij”来表示“敢卡”和“五海”这两个文化术语的。在《布洛陀史诗》一书全部的65条文化术语注释(注释都配有英译文)所涉及的句子中,采用“壮英”结合进行英译的共有35句,约占所涉及的句子总数的53.8%;完全采用英语翻译的共有28句,约占所涉及的句子总数的43%;而用拼音汉语与英语结合来译的只有2句,只占所涉及句子总数的3.2%。综上所述,我们似可作出如下三点归纳:

对原文中所有用汉语作的注释,都应将其译成恰当的英文,以有助于译文读者阅读理解。对原文中带有注释文化术语的句子,可用壮英结合、汉英结合或单用英文的方式将其译出,具体译法可根据该句子乃至上下文的语境实际作出选择,如直译、意译、直译+意译等方法,可供选用。

3)凡用拼音壮文、拼音汉语的地方(无论在注释中或正文中),应将它们作特别标示,如用斜体或黑体将其标出,以免与英文混淆,增加读者的阅读难度。

2.原文中没有文化术语注释的句子的英译

民族典籍的许多文本或语篇中,除了对某些文化术语作汉语注释的情况外,还有不少是没有给出汉语注释的。对那些没有注释的文化术语,在进行英译时又该如何处理呢?这也是需要译者认真考虑并切实有效处理好的一个问题。为了方便讨论,我们不妨以已英译出版的《壮族神话传说选译》中“历史盘对歌”语篇的情况为例。在这个语篇中,涉及的历史传说中的人物很多,据粗略计算,起码也有三十多个,如韩信、鲁班、诸葛亮、刘备、刘禅、关羽、张飞、赵云、周瑜、曹操、李世民、薛仁贵、薛丁山、樊梨花、刘三姐、程咬金、庞统、马超、吕蒙正、姜太公、周文王、周武王等。语篇中出现的神名也不少,如玉帝、盘古、女娲、燧人、神农、有熊、熬龙、伏羲、有巢、韩湘子等。另外,与地名有关的文化术语,则有洛阳桥、摩天岭、神龙山、白虎山、荆州、蜀国、辽国、龙门县、长板桥、华容道、凤凰城、潼关、长沙等。其中涉及历史事件、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有关事情事件的文化术语,也是通篇可见,如“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大禹治水”“鲁班造桥”“三皇五帝”“八仙过海”“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薛仁贵征西”“刘三姐传歌”“姜太公钓鱼”等。经认真查阅,在这篇涉及大量汉民族传统文化词语的语篇中,除了有一个注释对篇目作简要说明之外,竟不见有任何其他注释。对这样一个语篇,大多数汉语读者(包括大多数熟悉汉语的壮族读者在内),阅读起来似乎尚可说困难不算大,但要是将其仅按句子的字面义译成英文,恐怕译文读者是很难看懂,很难得其要领的。也许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该语篇的译者才在其英译文本中,补充了一些英文的注释(共30条),以帮助译文读者更多更好的理解译文。译者的这一做法,无疑是值得称道、值得点赞的。

由于有了文化术语的英文补充注释,我们在翻译该文化术语所处的句子时,只要根据相关的实际情况(如上下文语境),将其作直译、意译或直译+意译的译法处理就可以了。对那些没有给其中的文化术语以英文补充注释的原文句子,不管其译文是用哪一种译法译得的,译文读者恐怕都是很难读懂、很难完全理解的,不妨请看下面的译例:(见《壮族神话传说选译》P.29)

F:I’d like to ask some more questions.

Who determined months and dates?

Who set metal, wood, water, fire and earth?

Please tell me the origin of everything.

M:Tianhuang determined the Fire Elements

Mr.Sanhuang decided months and dates.

Five Elements are metal, wood, water, fireand earth.

No one ever doubted whether it was right or not.

其中的“Tianhuang”和“Mr.sanhuang”分别是根据原文中的“天皇”和“三皇先生”的汉语拼音而得来的,据本人观察,这里的“天皇”应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中的“三皇”中的第一个皇,即“天皇”(the King of Heaven; or Fuxi)。而“三皇先生”理应是在“三皇”当中排在第三位的“人皇”(the King of Man; or Shennong)。(注:“三皇”中排在第二位是“地皇”,即“the King of Earth”;or“Suiren”)如果英译者能把这些情况作个英文补充注释,相信译文读者一定会鼓掌欢迎的,因为他们阅读时,看到的不再只是硬邦邦、干巴巴的汉语拼音文字,而是文字深层的文化内涵,是文字背后的文化价值。(补注:经参看原文,发现原文女问男答时分别用的四句话所构成的两部分,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是不相应、不通顺的。这是翻译时偶尔会遇到的问题。由于篇幅关系,此处暂不对上述英译文再作更多评论。)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值得作些探讨,就是对原文中没有给出注释的文化术语,在将它们英译时,是否都要给它们补充一个英文注释的问题。根据本人的翻译实践体会,以及对一些已有英译文本的考察,再结合对翻译的目的、方法和标准等方面的认识,本人认为对要不要补充英文注释的问题,需要先对所译的语篇、其中的文化术语作一番全面、客观、辩证而深入的分析和把握,然后再作出决定。对那些负载着重要内容信息的文化术语,对那些有可能在译文读者阅读译文时起到重大的帮助促进作用的文化术语,就有必要增加一个英文补充注释,反之,则不用增加。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原来没有汉语注释的文化术语,在将其英译时都需要给它们增加英文注释的。这就是有取有舍,取舍结合了,这也是符合一般的译论要求的。至于具体到每个文化术语要不要增加英文注释的问题上,那就完全得靠译者本人的文化积淀和聪明智慧了。

三、看译例谈问题提建议

请看《平果壮族嘹歌·三月歌篇》(Liao Songs of PingguoZhuang·Songs of March),在其“Forward(Chinese version)”和“Forward(English version)”中,有下面两段分别对应的汉语介绍及其英译文字,现将它们分头引述如下:

例1.

原文:《日歌》这部长歌描述一对分别被父母包办结婚的中年男女在赶圩路上不期而遇,于是双方互相对歌,表白胸臆,倾吐爱情。不料事情暴露,男女双方不仅受到非议,而且遭到家人辱骂,甚至被送官问罪,戴枷游街。(见上述译著P.40)

译文:Songs of the Daytime depicts a story of a couple of middle-aged man and woman whose marriage was respectively arranged by parents, and who came across each other in the road and took this opportunity to express their love by singing antiphonal songs. Unfortunately, it was revealed and then they did not only suffer the censure but also the insults from ther families,  They were even put into prison and paraded in chains at the streets .(见上述译著P54—55)

例2.

原文:《路歌》也有的称《行路歌》,是一部生活气息十分浓郁的抒情诗,是历史上壮族人民“倚歌择偶”婚恋习俗的真实写照,是壮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传统歌经。长歌以一群男女青年结伴出游走村串寨为线索,一路之上,大家将路上所见所闻以歌代言互相酬唱。(见上述译著P40)

译文:Songs of the Road, also called” Songs of a Walk”, is a lyric poem full of flavor of life, a mirror of Zhuang people’s custom of “selecting mate depending on songs”, and a traditional bible of song of youth’s love. Songs of Road tells about the story in which a group of youth travelled from village to village, Along the way, they were singing about what they heard and saw, with the emotion aroused by the sceney with the vivid and lively description.(见上述译著P55)

根据原文中所作的情况介绍,本人认为将《日歌》译成Songs of the Daytime,而将《路歌》或《行路歌》分别译成Songs of the Road或Songs of a Walk,都是有待商榷的。本人主张根据歌中所涉及的内容,将前者译为Songs against Arranged Marrriage, 而将后者译为Songs on a Trip(or Travel) 或Songs on a Trudge。为什么?因为原译都只是译了原文表面的字面义,只译了个形式,没有把原文中的深层文化义传译给译文读者。本人之所以这样认为,是考虑到以篇目形式出现的原文,实际上都是明显带有文化成分的文化术语,只按其字面义译出常常是不妥的,往往是不能准确、恰当而得体地将原文真实信息传译的,从根本上来说,这也是有违译论的一般要求。(即:内容第一,形式第二,内容重于并先于形式。)

类似上述篇目的英译实例,还有一个例子是不得不在这里提出来商讨的,那就是满族英雄史诗《乌布西奔妈妈》这一本书的英译,根据原书译者的主张,把它译为Mom Umesiben,是一个英语与满语的结合体,这在形式的使用上是可以认同的,是不成问题的,本人有疑问的是其中的“内容”。先请看,在该书第39页的注①中写的是:阿玛:满语,爸爸。妈妈:满语,奶奶。而在该书的第85页的注①写的是:乌布西奔:最聪明、最有本领的。照此两处注释得到的理解, “乌布西奔妈妈”,其汉语的意思就应是“最聪明、最有本领的奶奶”了,肯定不是“最聪明、最有本领的妈妈”这个意思的。再回到前面,该书译者将原书名中的“妈妈”译成英语中的“Mom”【美】妈妈(=【英】mum),这就难免不使人糊涂了;这个“妈妈”到底是指满语中的“妈妈”的意思,(即奶奶),还是指汉语中的“妈妈”(即母亲)的意思。若是指前者,则英译文就该用“Grandma”而非“Mom”;若是指后者,则其应该用汉语拼音“Ma”才对。依本人意见,与其把“乌布西奔妈妈”作为一个“满语汉语结合体”,不如将其看成一个纯满语的词组,将其英译为“Grandma Umesiben”为好;这样既可以体现“妈妈”的更高威严的地位和身份(注:这样与整本书的内容以及与其英雄称谓之间的关系都显得更和谐、更吻合),又不至使人迷糊和误会。

像上述这些以书名、文章篇目形式出现的且蕴含着文化成分的文化术语还有很多,其数量是非常大的,除了涉及上述的类型外,还有涉及影视作品名、戏曲篇名、摄影、美术作品名、歌曲名等多种类型的,当我们将它们英译时,除了要看它们的形式外,更要注意挖掘研究它们的内涵,千万不要只见其形式而不顾其内容,干出“捡了芝麻却丢了西瓜”的傻事。

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在这里本人不打算展开来说,只把它们提出来引起大家共同探讨就行。比如,在宏观上,该如何通过对民族典籍文化术语外译中所存在的问题的检讨,引导广大中青年翻译者,既能勇敢积极投身到民族文化典籍外译的伟大热潮中,做到勇于开拓,敢做敢为,又能在译事中潜心实干,做到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做到不妄为、不乱为的问题;该如何分期、分批、分层级、分区域做好民族文化典籍外译人员的培养和实训,使他们逐步成熟成长起来,成为在这方面有理想,有能力的中坚力量和拔尖人才的问题。又比如,在微观上,该如何解决好在同一语篇,语段中同一文化术语前后译法不一致,引起概念混乱的问题;该如何解决译者对原文分析理解不深入、不到位、有偏差的范、地道、有生气、有活力的问题等。综上所述,本人提出如下三点建议:

1.在“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的总体框架下,设立一个“民族思想文化术语传播”的子工程,具体活动可由“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研究会”负责,办公地点可放在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或京津冀地区某所大学,以此进一步推动民族文化典籍外译工作的发展,真正做到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有经费,有团队,有任务,有成果。

2.在落实前“1”建议的前提下,对中国境内(含台湾)所有少数民族的文化典籍英译现状展开一次更全面深入的调查摸底,为订制后面更具体的外译工作计划作好必要的前期准备。

3.建立一定的检查、指导和表彰机制,促进各省、区、市之间或各工作小组、翻译人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以使整个民族典籍外译活动能始终保持活力,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结语

全国典籍翻译研究会会长、南开大学王宏印教授在谈到关于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的问题时,曾给有志于从事典籍翻译或研究的同志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不要太心急。因为翻译本身要有一定时间的训练和锻炼,在文笔、译笔形成之前出作品是很困难的。二是不要走捷径。如果满脑子总想着做典籍翻译,以至于盲目跟风,急于求成,却不一定能做得好。三是避免太多的外来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太多地关注项目和经费、快出成果、发表论文。因为这样就会使自己的内心难以沉潜下去,使得一个人的性格的丰富性减弱,以至于不适合做这项工作。王教授的这番言词,是他多年来亲自从事典籍翻译与研究的实践而得出的心得体会,也是他调查、考察了全国典籍翻译与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后所给出的指导性建言。据笔者所知,王教授在其三条建议中所谈及的情况,在民族典籍英译的活动中也是时有出现、屡见不鲜的,本文前述中提到的那些存在问题,多少也算是王教授所言的一些印证吧。

王教授在谈到中国文化典籍翻译面临的三大任务时,还特地把典籍翻译的文本批评作为其中的一大任务提了出来。他说:“翻译批评这几年确实做得不错,进展比较快,在几年内将会覆盖我们现在已经翻译的大部分典籍,并且逐渐会有专门进行批评的书籍出现。”(见王宏印、李正栓主编的《典籍翻译研究》(第七辑)P16)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全国典籍翻译研究会的具体组织和指导下,在中国译协和各省、市、自治区译协的大力协助下,在全国各个外语大、专院校广大外语教师的积极参与配合下,对已经翻译出版的民族文化典籍进行文本批评的工作,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被提到全国典籍翻译研究会的议事日程上来,相关的批评专著[包括对民族典籍中文化术语翻译(主要指英译)的批评方面]也会得以问世,全国民族典籍的外译工作一定会得到更加健康、快速的发展,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