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城市学院/甘肃文化翻译中心 姜秋霞
2018-09-17 来源:《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学术论文集(第一辑)》
导言
敦煌文化主要是指公元4至14世纪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在敦煌地域产生和形成的文化,敦煌文化术语是体现、反映敦煌文化的核心词语和固化结构,既包含指称文化概念的词语,表达文化内容的主题词、关键词语,也涉及反映敦煌文化内容的固化结构,如名词短语、四字结构等。文化术语的翻译是敦煌文化翻译的基础,也是敦煌文化对
外传播与交流的关键。
一、敦煌文化术语的特点
敦煌文化术语涉及社会文化各个领域,主要包含宗教文化术语、艺术文化术语、建筑文化术语、语言文学术语,以及民族、民俗文化等社会各领域的文化术语。宗教文化涉及佛教、道教、祆教、景教、摩尼教等多种宗教,宗教文化术语包含教理、教义、法器法物等,如“兜率天宫”(佛教术语)、“金光明经”(佛经)、“岁首燃灯”(佛事活动)、“涅槃经变”
(经变画主题)、“一神论”(景教经典)、“双树龛”(佛龛类型)。艺术领域的文化术语涉及壁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各艺术门类中的专业术语,如雕塑技法、舞曲、舞姿、乐理、乐谱、绘画技法等方面的术语:“木骨泥塑”(塑像技法)、“天宫伎乐”(乐舞场面)、“方向”(乐器)、“不鼓自鸣”(乐舞的构图形式)、“青绿叠晕”(壁画技法)、“经变画”(壁画种类)、“金釭纹”(壁画花纹)、“反弹琵琶”(壁画舞姿)、“柘枝舞”(乐舞名称)、“勾栏百戏”(表演形式)。艺术文化术语还包括艺术审美、艺术价值观等方面的概念。
建筑文化术语主要涉及敦煌莫高窟的石窟建筑文化,如“盝顶帐形窟”(石窟形制)、“倒塔窟”(石窟形制)、“人字披”(窟顶形状)。文学术语包含体裁、题材、主题、叙事模式等,如“目连变文”(文学洋式)、“变场”(俗讲场所)、“河西宝卷”(文学样式)等。其他社会文化术语如“腊祭百神”“藉田日”“地课”等。
敦煌文化是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融合中产生和形成的文化,涵盖面广,专业性强,中西文化融合度高。敦煌文化术语因而具有相应的内容广泛性、专业性,文化多元融合性,以及历史发展性等特点。
广泛性敦煌文化术语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民族、民俗、语言、历史等广泛领域,文化内容涵盖面广,知识性强,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体系。
专业性敦煌文化术语涉及各个领域宏观与微观层面的专门化内容,术语的专业性强,专业化程度高。无论是宗教文化、艺术文化,还是反映古代人们生产生活的交通、饮食、家居、行医、婚丧嫁娶、商业活动等方面的文化内容,既有概括性的文化术语,也包含微观层面的专业术语。
多元融合性敦煌文化是世界四大文明的汇聚与融合,也是中国西北各民族文化的交汇与发展,文化术语融合了多样文化的表达方式,体现了多元的文化内容。就其语言文化而言,有汉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栗特文、梵文、古藏文等。敦煌文化术语融合了多种文化的语言,术语的形式结构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术语的多元化还体现在世界各国研究敦煌文化过程中赋予敦煌文化概念的多样化标签,从而使一个概念具有不同的术语名称。
历史性敦煌文化的形成纵跨十个世纪,文化内容与文化样式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文化术语也具有相应的发展变化特征,有些术语承载不同时期的文化概念。
二、敦煌文化术语翻译中的问题
敦煌文化术语因其涵盖面广,专业性强,文化多元融合,历史演变程度高等特性,在翻译过程中存在术语对应转换的问题与困难,主要体现在文化概念之间的“对应性程度”问题。翻译的基础是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在语义上的对应,文化翻译则往往因一种文化中的独有现象在另一种文化中缺乏相应内容,难以实现语言的对应性转换。语言意义、文化概念或不对应,或部分对应。敦煌文化术语因其文化内容的独特性程度高,在翻译中存在多种不对应或不完全对应的现象,大体有以下几种“对应性程度”问题。
问题一:有与无的对应
文化翻译的难点之一在于文化独特现象的对应性语言表达问题,当一种文化中存在的现象,在另一种文化中空缺时,翻译转换过程中便出现“有”与“无”的对应关系。这是文化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敦煌文化术语翻译中更为突出。如“箜篌”“筚篥”是古代中国的乐器名称,在英语中无对应术语。
问题二:融合与对应
敦煌文化融合了中西多种文化元素,包含多种语言,术语翻译中存在融合文化元素的对应程度问题。如“飞天”形象是印度文化中“伎乐天”与中国文化中“仙人”的融合,是佛教文化中国化的术语。如果翻译为Apsaras,只保留了印度文化元素;翻译为flying goddess,则缺失了“飞天”这一术语的能指标签—名称。这类由多种文化元素融合生成的敦煌文化概念及其术语符号难以在某一种语言中寻求完全对应的表达,难以对等转换。
问题三:意与象的对应
敦煌文化中部分术语以象形符号为能指,翻译转换中存在符号形象与语义内容难以同时对应的问题,如“人字披”这一建筑术语的翻译,难以实现语义与符号形象的双重对等转换。
问题四:选择与对应
敦煌文化术语因文化的融合、历史演变等特性,一个概念往往具有多个能指符号。一方面,来源于佛教文化的梵语术语,在佛教中国化之后有了汉语术语,翻译时需要在梵语和汉语拼音之间作选择。另一方面,对敦煌文化的不同认识与研究,使一个概念具有多样化的术语,如“胁侍菩萨”,可以是“侍者”身份的attendant Bodhisattva,或者是以位置定性的flanking Bodhisattva,前者侧重功能,后者侧重形式,翻译过程中往往出现不同的选择、对应不同的术语。
问题五:术语与非术语的对应
有些文化术语是中文的能指形式,语义丰富,结构简练。翻译转换中,有对应的语义内容,但缺乏对应的结构。如“反弹琵琶”“不鼓自鸣”“勾栏百戏”“尺八”等。中文的四字结构、名词短语难以进行对应转换,术语无法转换为相应的术语形式。
问题六:近似对应
由于文化的独特性差异,敦煌文化术语翻译常出现所指语义在目的语文化中
只存在部分对应的现象。如石窟建筑术语“藻井”,意指敦煌石窟覆斗形窟窟内
顶部中央,相应的ceiling,caisson均为部分对应,或近似对应。
问题七:历史变化与对应
敦煌文化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文化的演变与更替使不同时期的术语具有不
同的所指语义。如“博士”这一词语,在古代指“有经验的师傅、工匠”;“音乐
部”则指“音乐课本”。这类术语在翻译中需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对应。
问题八:统一与对应
所谓“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世界各国敦煌学研究者赋予敦煌文化
概念的多样化标签,往往使一个概念具有不同的术语名称。有些术语的英文表达
虽不恰当,但已经约定俗成地固化。如何进行规范化的统一对应?还是习惯沿
用?这也是敦煌文化术语翻译中的问题。
三、敦煌文化术语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敦煌文化术语因文化的特殊构成,具有特殊的结构形态。除了一般的单个名词术语,还有多个概念组合的短语术语,有名词短语、动词短语以及复合短语等等。
敦煌文化术语翻译以最大限度地忠实传达敦煌文化为原则,在术语的语言转换过程中,需兼顾术语的所指语义与能指形式,侧重文化语义的转换,同时兼顾术语的结构形式。在翻译策略的运用上,以异化、融合化为主。翻译方法除了常用的直译、意译、音译之外,还采用象译、概译、类译、补译等方法。直译敦煌文化术语翻译大体在两种情况下采用直译法,一是用于语言意义与符号结构双重对应的术语翻译,如:“军鼓”直译为military drum,“装饰画”直译为decorative painting。这类术语敦煌文化中有,其他文化中也存在,是各民族文化共有的文化内容,文化与文化之间具有相应的表达。二是在无对应文化符号时进行术语的直接转换,如“金碧山水”,是壁画中的山水画类型,在译入语中无对应内容,通过直译转换为gold-blue-green landscape painting。
直译是实现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的基本方法。当文化内容对应时,直译是文化间交流的桥梁;当文化内容缺省时,直译是文化补充的有效途径。
意译意译用于无对应文化内容亦无对应语言表达的术语转换。如“幢萧”译为vertical bamboo flute,译入语文化中无此乐器,只能进行释意性转换。意译有时也用于对具有近似概念的文化术语进行区别性表达,如“敦煌音乐”意译为records of music in Dunhuang murals and manuscripts,以区别于“敦煌乐”(Dunhuang music)。
音译音译主要用于名称术语的翻译,是不改变术语名称符号而采用的方法。一方面,译入语中无对应名称,无相关语义内容时。另一方面,当术语的名称符号重于其他内在语义时,进行“音”的转换,是传达文化,同时又保留文化形式结构的优选之法。如“鸱尾”是中国古建筑屋脊上的神兽造型,无对应术语,音译为chiwei。
象译(image translation) 象译是针对意与象难以双重转换的问题而采用的方法,通过“符号转换+意象对应”进行语言翻译的方法,主要用于艺术类术语的转换。艺术离不开想象,艺术文化的翻译需要艺术想象。如意指敦煌舞者身姿的“三道弯”,译为S-shaped posture;石窟建筑艺术术语“人字披”译为A-shaped slope。
概译(summarizing translation) 简而言之,概译就是概要性的翻译,具体包含两种转换方法。一是对具有相同核心概念的术语进行类别性概括,如“经变”译为(sutra illustration),“经变画”“经变故事”中的相同概念“经变”则概括为illustration,分别译为illustration paintings,illustration tales。二是对集合概念、组合概念类术语进行概要性翻译,转换核心语义概念或部分语义。如“勾栏百戏”仅转换核心概念acrobatic show,“不鼓自鸣”只概括译为heavenly music performance,“金贴起云镂冠”通过转换部分概念,概译为military clothing。
补译(additive translation) 术语翻译所采用的补译方法,是在音译、直译等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文化信息的补充,可具体分解为“音译+”“直译+”方法。“音译+”一般而言,专门化的名称无对应名称,但有些名称所指的语义内容在译入语文化中存在对应成分,或部分对应,这类名称的翻译可采用“音译+”的方法。换言之,译入语文化中无对应名称,但有相关文化内容时,为了既能保留名称的独特性,又能够传达所指的语义内容,采用“音译+”方法,具体有“音译+意”“音译+释义”。如“没骨画”译为Mogu Painting(音+意),“筚篥”译为Bili pipe(音+意),“箜篌”译为konghou,the Chinese harp(音+释义),
虽然译入语中无对应的名称,但存在近似的绘画概念和器乐类型,采用“音译+”的方法可实现文化形式与文化内容的双重转换。
“音”与“意”之间的顺序可根据语境灵活处理,如“僧统”“僧录”译为the official rank of Sengtong,为(意+音)之序。
“直译+”在直译的基础上补充文化信息,如“绶”译为ribbons attached to official seals and medals,“ 兜 率 天 宫 ” 译 为Tusita Heaven,the fourth of the six heavens in the desire realm,分别在直译的基础上补充了相应的文化信息。
以上是敦煌文化翻译中采用较多的方法,除此之外,还运用“类译”(categorizing translation)、“ 体 悟 式 翻 译 ”(perceptive translation) 等 方 法。 敦煌文化术语中存在同音异形的名称,如“筚篥”和“觱篥”,只可“类译”为一个名称。体悟式翻译(perceptive translation)则是通过对文化术语内涵的把握,进行感性的表达,如“禅定”译为zen meditation,the peaceful mind in silent introspection,通过“体悟”,呈现peaceful和silent的意境。
结束语:敦煌文化术语的翻译因源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之间的对应性程度问题,语言的转换存在形与意(结构与内容)、符号意义与文化意义等多个层面的对等差。通过采用以上各种转换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对等差,实现文化翻译中形式与内容的最大
程度对应性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