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中文

学术资源

中华文化再辉煌的八个理由

张立文 

 

只有文化自觉,才有文化自信;有文化自信,才有文化自尊。只有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尊,才能知己知彼地更有效吸收外来的、异质的文化资源,而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心和魂,是民族强大的动力所在。所以也就像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说的那样,“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下面我想谈谈中华文化再辉煌的理由:

中华民族素有创新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对于生命存在和民族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民族精神生命的生生不息,在于民族文化的创新。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和体现,民族文化的创新也蕴含着民族精神生命的创新,这是大本达道。无创新,是导致民族精神生命衰老、陈旧以致丧失生命力的主因。一个无心的民族必然会走向神衰体亡;一个无魂的民族势必成为一具行尸走肉;一个无根的民族将会变得枝枯叶黄;一个无体的民族只能任人宰割。而正因为我们有了这种可贵的创新精神,我们的文化也就必然会创造出新的辉煌。

中华儿女共有一个精神家园。中国文化软实力是中国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文明的自豪、自信、自立、自主的发展,能够唤起华夏儿女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辉煌的文化,是民族生命智慧的源泉,是民族安身立命的支撑,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智能创新的活水。中华儿女必定会不断发展中华文化,令其达到再辉煌。

中华文化既开放又包容。中华文化的核心,即融开放性、包容性、融合性于一体的哲学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的再辉煌。和谐、和合是中华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也是传统文化思想的精粹和生命智慧。所谓和合的“和”,是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是结合、合作、融合。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元素、要素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各元素、要素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这种哲学文化促使中华民族进行文化创新,使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为中华文化再辉煌提供哲学基础。

中华文化的价值观为“和合”。中华文化自古倡导“和为贵”,认为天地万物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即要求多元发展,百家争鸣,求天下大同而殊途。从中国来看,我们是一个很讲“和”的国家,它的文化也贯彻着这样一个“和”的思想,我们没有占领别的国家一分土地,古人讲的“协和万邦”就是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这就是“己欲立而立人”的立己立人的精神的体现。这种和立意识,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以开放、宽容、同情的胸怀,接纳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按其适合于自己特性的生存方式、模式而立于世界之林,并按适合于自己实际的发展道路而建立自己的制度,不搞一个模式。只有世界的多元化与多元化的世界,才能进行多元文化的交流和文化多元的互补,并发展为多元的和生、和处、和立,这便是和立意识或和立原理。这是中华文化新辉煌的价值基础。

中国人讲究人生境界。我们中华儿女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忧患感和后乐感、责任感,国家兴亡、民族盛衰与每个人亲身相关,每个人都担当着自己的义务。儒学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对于国家生命和人民生命生存的关怀,是对个体和整个人类生命存在的命运、变化的责任和使命意识的表征。中国忧患意识之所以孕育,是基于宗教的人文化、圣王的分裂和士的自我觉醒。忧国忧民之心是责任意识、承担意识得以生发的活水,是自我关怀和群体关怀的博大情怀,与民同忧同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以百姓忧乐为自己的忧乐,百性也会以国王的忧乐为自己的忧乐,和普天下人同忧同乐,就可以达到圣王的境界。这种忧患感和后乐感,是保持中华文化生机的不竭动力。

中国人有崇高的道德感。和合观的道德观,人们的道德水平,是创造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基础,道德的最高追求就是和谐。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不同群体间的关系问题、不同人际间的关系问题都与道德息息相关,而且道德的作用不仅仅局限在人与人的层面,同样也在人与自然的层面起着作用。提高全社会国民素质,塑造高尚人格,营造文明生活方式,是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道德基础。

中国人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民族,是民族精神觉醒的表征。近代以来,在批判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往往丧失了文化自我,或文化自我身份。文化自觉是中华文化的再发现,是文化自我身份的认同感、归属感、亲和感的体现。文化自觉是中华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民族不畏艰险、团结奋进、科学创新的精神力量,是民族为道屡迁、唯变所适、革故鼎新的生命力。只有文化自觉,才有文化自信;有文化自信,才有文化自尊。只有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尊,才能知己知彼地更有效吸收外来的、异质的文化资源,而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中华文化具有普适性。《中庸》讲:“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和是中华民族交通、沟通天下各地、各国的普适道理和原则。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公正、公平、合理、合法地处理和包容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的冲突,坚持“以他平他之谓和”的原则,平等地尊重他者、他国、他民族,融突地和合、和谐各种矛盾。倡导“己欲达而达人”,自己发展、发达了也帮助别人发展、发达;主张各国间平等协商,互利共赢,合作互利,包容发展。在外交事物中主张“泛爱众”的博爱精神和人道主义原则。在与世界各国和平、发展、合作中走向世界,世界也走向我们,在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基础上,也促进世界文化的辉煌。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孔子研究院院长、国学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