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勤
关于国际汉学,还有必要在这里说明几句。“汉学”,英语是Sinology,意思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和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学术界,“汉学”一词主要是指外国人对中国历史文化等的研究。有些学者主张把Sinology改译为“中国学”,不过“汉学”一词沿用已久,在国外普遍流行,谈外国人这方面的研究,用“汉学”较为方便。“汉学”的“汉”是以历史上的名称来指中国,就像Sinology的语根Sino-来源于“秦”,不是指一代一族,这是希望读者注意的。
国际汉学兴起于十六七世纪,到现代已成为一门羽毛丰满的学科。各国主要的高等学府,一般都设有汉学系科或者研究中心,每年出现的汉学论著真是不能缕数。由于有关的作品很多,需要有及时的评论作为读者的导引,很多学报辟有这样的专栏。近年又有专门的汉学书评刊物,如美国夏威夷大学安乐哲(Roger T. Ames)教授主编的《中国研究书评》(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创刊于1994年春季。这充分表明汉学的发达。
和其他学科一样,汉学的学科发展也是越分越细,论著的专门性越来越强。早期的汉学家对中国文化多作综合的、概观的研究,后来则逐渐深入到历史、语言、文学、艺术等等方面,而且特别强调专题的探讨。结果是汉学家日益专门化了,他们与中国学术界的交流,也趋向于彼此对口,即研究中国某一领域、某一题目的学者,专与中国同样范围的同行进行学术上的交流往来。这样,中国学者大多只了解自己学术领域内外国汉学家的成果,对于各国汉学发展的总的趋势,却不容易有概括的认识。
我曾经说过,作为中国人去看外国的汉学,不仅要知道汉学的具体研究成果,还应当研究汉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从这两点而言,我们的国际汉学研究也就是汉学史的研究。这种研究最好采取学术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将汉学的发展演变放在各国社会与思想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中去考察。只有这样做,才可能正确评估汉学各种流派的意义和特点。
可惜的是,汉学史的研究一直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尽管各国关于中国历史、文化、语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研究经过,有若干学者写过分别的综合论述,对某些国家汉学的状况,也有不少很好的介绍讨论,然而系统的汉学史著作仍然是凤毛鳞角。可以说是这方面先驱作品的,如日本石田斡之助的《欧人的中国研究》出版于1932年,后藤文雄的《中国文化与中国学的起源》出版于1933年,石田斡之助的《欧美的中国研究》出版于1942年。我国莫东寅先生的《汉学发达史》,则是在1949年问世的,距今已近半个世纪了。
石田斡之助等的著作,较多篇幅用以探讨汉学在西方的起源,以及其早期嬗变的历程。这方面有许多珍贵的史料,不少费解的问题,自然是很值得研究的,但是对于当前中国学术界来说,迫切需要了解的,乃是现代国际汉学的状况和趋向。由于语言障碍等原因,中国学者对国际汉学界的认识还很有限,有些学者曾经出访,所能接触的也不一定够多,,以我们的国际汉学研究,应该把较多精力放在现代汉学家及其成果方面。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历史系)
*本文是为《国际汉学漫步》(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一书写的序言,在此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