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中文

学术资源

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的传统文化内涵

2015年08月24日    邢丽菊

 

 

内容摘要:

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

一、透过中华传统文化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十八大以来,中国领导人在对外政策讲话中,经常透过中华传统文化来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一)在复杂的世界局势中坚持走中国自己的道路

习近平指出,中国不能全盘照搬别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否则会水土不服,甚至带来灾难性后果,因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会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最有发言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要坚定不移走下去。

二、以传统文化视角解读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也是人类文明共有的宝贵财富。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深刻体现了关联性、包容性、和合性及整体性内涵。

(一)关联性

中国传统文化通常把各种事物视为关联的、发展的存在,认为它们之间存在一种有机的联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宇宙论。中国古代宇宙论的起源一般借用出生或繁殖的隐喻,而非造物主的创世,这与农业文明对作物以及祖先的崇拜有关。汉代的阴阳五行说认为,宇宙间的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各个组成部分自发协调地合作。在宇宙的关系网中,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依托其他元素而产生作用。《周易》日“生生之谓易”,其中的“易”就是指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变化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方式,变化凸显了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对事物关联性的认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

三、中国外交致力才提供全球公共产品

中国外交发端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落脚点是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和世界的稳定繁荣创造更好的环境。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观,为中国外交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当今世界面临的不仅是发展的困局,更折射出深层次的思想危机。中国外交就是要大力弘扬中国文化,奉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为人类社会应对2l世纪各种挑战提供更多有益的公共产品。

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存的时代,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各国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融为一体。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深刻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关联性、包容性、和合性、整体性之内涵。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发展给亚太地区和全世界带来的机遇是巨大的。同时,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愿意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与各国一道顺应历史潮流,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