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形貌之中的本性。出自《孟子·尽心上》。孟子(前372 ?—前289)认为,人的形体、样貌是天生所具的,包含着天赋的本性。但人们往往空有其表,而无法充分体现其本性。只有圣人能够体察并发挥人的天性,并使之体现于外在的形体、样貌,从而充分发挥形貌的功用。
由耳、目等感官与外物接触而获得的认识,与“德性之知”相对。张载(1020-1077)最先区分了“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宋儒认为,人对生活世界的认识是通过两种不同方式实现的。通过目见耳闻所获得的认识,即是“见闻之知”。“见闻之知”是人的认识所不可缺少的。但“见闻之知”不足以穷尽对事物的认…
即时世和时代变化。这一术语旨在揭示文学创作与时代变化的关系。南朝刘勰(465?—520)指出文学发展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受到时代多重因素的影响,包括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统治者的个人爱好、学术思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