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纪录片已于2022年6月25日18:03在北京电视台青年频道(BRTV-青年)播出。
线上回看地址:https://item.btime.com/21e38efe88m5r1go220fv2vl1e2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纪录片呈现了“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的背景和发展历程,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整理、阐释、翻译、传播经验,展示了中华思想文化的丰富内涵。
(以下文字摘自“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纪录片。)
“工程”的缘起
对德国学者裴德思来说,“中国圣人”和他们开创的“理想国”图景,成为他来到中国求学的动因。许多儒家、道家和思想家都可以归类为“圣人”。中国儒、道圣人是修身养性的人生阅历的直指。西方有类似的身份吗?西方“圣人”是上帝的圣人。你看,好像跟中国文化中的“圣人”没有太多关系。——裴德思(德国青年汉学家)。
裴德思发现,中华文明中的许多思想词汇或概念,在德语和英语译文里表达的意思并不相同。中国学者在从事中外文化交流时,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
让外国人完全理解我们传统上的一些说法,特别是我们的一些典故,就有相当大的难度,比如说,一个外国人跟我聊起的“前车之鉴”。他认为“前车之鉴”就是前面那个车,后面装一个镜子,这样后面的车就可以看得到,他完全是现代的观点。——黄友义(“术语工程”专家委员,中国外文局译审, 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
“工程”的发展历程
为做好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整理和传播工作,经国务院批准,“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以下简称“工程”)于2014 年启动,并建立了由教育部、国家语委作为召集单位,十余个部委(单位)为成员的部际联席会议机制,负责统筹协调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作。
教育部委托北外和外研社承担“术语工程”,并且将秘书处设在外研社。我们很快就组建了一百多位的专家学者团队。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里面参与工作的很多的大家,比如说叶嘉莹先生、李学勤先生、张岂之先生、林戊荪先生等。
——王芳(外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社长)
“工程”组建团队
韩震(“术语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原党委书记):在西方人对我们词语的翻译当中,就已经渗透了他们赋予我们词语当中的西方的理解在其中。这样,西方人永远理解不了中国文化,甚至是造成很多误解。要想正本清源,就应该在词语本身,要对我们文化一些最基本的东西,要进行梳理,然后赋予它最合理的内涵,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以西方人能够理解的方式翻译出去。
林戊荪(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高级顾问):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交流,也是两种文化的交流。所以很重要的,我觉得就是,我们要做好翻译的话,除了对自己的文化了解,要更多地去研究或者是更多地阅读、了解那种语言的文化背景。
黄友义(“术语工程”专家委员、中国外文局译审、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如果要想全面系统地把中华文化介绍出去,这件事情还得由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也就是中国,来组织队伍,来进行全面的翻译。
“工程”秘书处工作
章思英(“术语工程”秘书处负责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是第一次系统地、全面地梳理我们数千年来的思想文化术语。
严学军(“术语工程”秘书处成员、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编审):“术语工程”学科组的专家都是各个领域很有建树的专家,他们更多地是从学术角度来进行阐释。而我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把它转换成普通读者能够接受的语言。
“工程”的选词标准
“术语工程”的初始难题:如何从浩瀚的典籍中遴选出代表中国人文化基因的关键词,标准是什么?
王博 (“术语工程”专家委员、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副校长):我们一般把哲学看作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大体上当然可以把中国哲学的术语按照学派进行一个区分。比如说,有儒家哲学的术语,我们最熟悉的,比如说像“仁”“义”“礼”。道家跟儒家有不同的精神方向,表现在术语上,它也有自己的一些独特的名词 。墨家有墨家的术语,比如说像“兼爱”,就是最能反映墨家思想底色的一个名词。又比如像法家,对“法”、对“术”、对“势”等等的强调,能够体现出法家的思想的特点。
袁济喜(“术语工程”专家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在思想文化领域中涉及的文艺术语是极其广泛的。来源一是古代的思想家、伟大的哲人的论述,比如孔子《论语》中的 “兴观群怨”“思无邪”“尽善尽美”;孟子的“充实之谓美”。来源二是古代的“诗文评”,像《文心雕龙》《诗品》《文赋》。来源三是从文学家他们的作品当中直接摘取的,像杜甫就提出了“转益多师”。
聂长顺(“术语工程”专家委员、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历史组首先基于历史本身的传世文献来做。先秦直到两汉是我们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生成和定型期。在这个阶段,文史哲确实都有共同的文献研读。但历史本身有自己要偏重的地方。
术语的翻译
在学科组专家们完成术语的释义后,就到了翻译专家们施展才华的时候。与翻译当代内容相比,译者在翻译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术语时,除了需要具备深厚的外语功底之外,还需要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识。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术语,特别是一些核心的、基础性的术语,基本没有完全对应的外语表述。
艾恺(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术语的问题,我觉得最难的就是中文的文言文里的,常常连一个很一般的重要的词,也没有办法找到一个英文对应的,对应的一个英文词句。
举个例子吧,“礼”,就是“礼节”“礼貌”的“礼”。要看看这个上下文(的)脉络、历史时代,好多因素,才能决定到底应该把它翻译成什么。不过最起码有十几种英文的词可翻译了,比如说吧,ritual,ritual要是直接地翻成白话(汉语)是“典礼”。还有rites,白话(汉语)是“祭典”;ceremony,“仪式”;courtesy,“礼貌”;etiquette,“礼仪”;或者ceremonial observances,“参加典礼”地,等等。其实要把它完整的意思翻译得准确一点,翻译成英文,要有很长的一句话。
“工程”的突出成就
术语的筛选、释义、翻译等是一个严谨的过程,是高质量文本的保证。
“术语工程”团队经过7年的耕耘,完成哲学、历史、 文艺三大领域900条术语的整理、释义、翻译,在国内外出版图书120余种,并获得了多项荣誉。最突出的荣誉,莫过于入选“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 ——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
“工程”的持续进展
韩震 (“术语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原党委书记):从横的方面来说,我们完全还可以向更广的社会领域、社会科学领域延伸;从时间上,我们可以从古代向近代、现代以及当代拓展,把它融会贯通起来。
将传统与当代有机结合,将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术语工程”当之无愧地承担起了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