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中文

学术资源

张晶:感兴——情感唤起与审美表现


来源:2019中华思想文化国际传播研讨会    作者:张晶(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院长)


刚才听了陈明明大使的演讲,‌‌我觉得深受启发,‌‌还有福瑞先生,‌‌他作为一个文史专家,‌‌对于‌‌这个‌‌传统文化的清理和生新关系的‌‌这样一个论述,我觉得‌‌对我的学术研究来说是非常‌‌有启发的。

‌‌这样一个重大工程,‌‌我接触时间很短,但是看到他已经出了7本,‌‌而且里面关于思想文化术语的梳理‌‌非常规范,无论是汉语的、还有‌‌英文翻译的。所以呢,我觉得这样一个工程,‌‌在我们国家的思想文化建设中,‌‌还有当前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的这个‌‌中国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学科体系的建设中,其地位是很重要的。

‌‌今天我的这样一个题目,我简单说一下。过去我‌‌不止一次的发表过和感兴相关的文章。我现在要说的是,这个感兴,它作为一个范畴当然是个术语,‌‌这个术语我觉得是既有很大的普遍性,‌‌同时‌‌也还带有它的专业性,‌‌之前‌‌大家知道‌‌我们参与过‌‌蔡教授主持的‌‌中国美学范畴丛书,‌‌现在已经出了20种,在座的袁先生,作为蔡先生的助手‌‌对这套丛书应该是非常了解。‌‌我本人‌‌在其中就写了《神思》一部。‌‌那么之前有很多文史专家和文艺理论专家都写了关于范畴的一些著作,包括詹福瑞先生的《中国文学理论范畴》‌‌这样一些著作。‌‌现在呢,我觉得有一个新的契机,‌‌也就是‌‌‌‌我们现在可以进一步开启命题研究,这‌‌同样也是‌‌术语研究的一个部分,但是从范畴‌‌研究‌‌进入到命题研究,‌‌我看我们的术语系列从书中‌‌其实很多有很多是属于命题的,‌‌当然也有范畴。‌‌我之前的同学吴建民教授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非常有成就的成果。‌‌包括‌‌他最近出版了一部中国古代文论命题的这个命题研究,‌‌所以,我看了这个书以后,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我最近的也在这方面的‌‌做了一些思考。‌‌

但是“感兴”当然是一个‌‌看起来并不新鲜的话题,刚才教授说很酷,‌‌但实际上,这个贯穿了我对“感兴”认识的‌‌基本的观念。‌‌我认为在中国古代的文论里乃至推到美学里,‌‌应该是一个能够代表中国特色的术语,‌‌因为‌‌他的这种观念“‌‌感兴”‌‌其实包含了感悟,‌‌前面当然是以兴作为起点,‌‌那么到后来,宋代‌‌所讲的‌‌感悟而起兴,我认为这个命题是非常准确的。前面刘勰讲的,什么是兴?兴者起也。‌‌我用‌‌英国一个美学家讲的‌‌情感唤起,‌‌我觉得‌‌他这个情感唤起这样一个说法,‌‌对于感兴来说是‌‌非常‌‌准确的,‌‌因为这个兴本身它的前提是要感悟,感悟之后引发创作主体的创作冲动。

‌‌我觉得这里面我们还是把它放在文学艺术的这样一个范围来谈。‌‌对这个创作主体的心灵来说,‌‌它唤起的是这个情感,而这个情感正好在这个过程中。从自然情感到审美情感,‌‌同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说他进入到一个‌‌包括‌‌媒介的构造。‌‌因为,我‌‌也写过一些关于艺术媒介的文章,‌‌我认为在内在思维的过程中已经运用了媒介,而外‌‌在的表现的叫物理的媒介。我认为这两个媒介是打通的,这点无论是刘勰所讲的‌‌还是西方讲‌‌这个‌‌这种媒介,是从内在构思阶段到外的表现阶段,它都是联通的。‌‌我在《艺术媒介论》里就明确的谈到‌‌媒介是从内到外的连接的唯一的通道。那我认为呢,在这个构思兴起的这个‌‌艺术创作产生冲动的这样一个过程的时候,这些东西都开始了,这些东西都是由‌‌‌‌来完成的。所以我认为兴,是特别具有中国色彩的。而且他在与西方的灵感论的比较之中,‌‌完全可以看出它中国背景。

从柏拉图讲迷狂‌‌,到后来康德‌‌、黑格尔讲天才,都讲了一个灵感问题‌‌,当然像黑格尔,他也谈到外在的机缘,‌‌没有外在的机缘进入,灵感‌‌也无从谈起。但是呢,我觉得中国讲感悟,‌‌ ‌‌那么这个感悟当然包括自然景物和社会事物。‌‌这个抽象程度非常高,王先生在创作论中讲了很多,这种感于物而后动,这样一个内涵‌‌成为了和西方的灵感‌‌论既有‌‌非常大的相似度,同时又有很明显的特征的术语,对‌‌理解我们‌‌艺术发生和创作的这样的过程是很有意义的。我自己的士生,他的博士生论文,题目就是‌‌这个感兴和灵感的比较。‌‌我想以后也可以听从我们秘书处的召唤,‌‌做一点小小的工作。‌‌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呢,‌‌这个感兴‌‌是将感悟包含在内的,但是又不止于感悟,‌‌就是因为他更多的发现了,‌‌发挥了‌‌新的审美表现主体的功能。这种兴不仅是对外物的回应,同时还有作为创作心灵的一系列的活动,这个《文心雕龙》‌‌里面讲得很清楚了,或者随物婉转或者‌‌与兴徘徊,这是一个双向的活动。这些都包含在一些的新的范围之内,‌‌‌‌所以呢,‌‌刘勰的神思篇和物色篇与“兴”都有一定的关联,神思篇主要就是讲艺术创作的。“物虽胡越,合则肝胆”,特别突出了主体的统摄功能,就是诗人在关照外在物象,摄取到作品里的时候,那些外在物象本来是散在的,甚至是风马牛的,隔得很远的。但是经过诗人的神思,放在诗里,他就是完整的、结合密切的内在形象。我觉得刘勰的理解是非常清楚的,而且后面讲的语言的功能和作用,就是“断词必敢”,刘勰在《文心雕龙》里都特别强调思维的契合程度,这种契合程度也就是我们所讲的感兴的非常重要的内涵。有这种创作的冲动之后,你的语言就一直贴合在里面,所以刘勰讲“窥意象而运斤,寻声律而定墨”,内在思维中已经运用了声律。

所以感兴,在中国古代文论里,作为创作论,它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术语,同时我觉得它的辐射力是很强的,涉及到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范畴研究很重要,命题研究也应该由此开始,中国命题和西方命题有一致性,但是同时也应该有自己的特点。那么中国美学的这样的一些范畴,在逻辑或者语法上,但是语法比范畴要复杂。既有客观性,也有意向性等等这样的特征。我认为从范畴研究到命题研究是可以向前推动一步的,也是当前文学的美学的可以转换的,现在说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学科或者话语体系,我觉得这是一个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