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中文

学术资源

胡立根:以人生问题为导向的经典阅读课


当今的教育已经真正进入语文为王、阅读为王的时代,进入全面呼唤经典阅读的时代。


十九大确立了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的六大核心素养,特别强调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高中语文新课标则具体提出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核心素养,无论是立德树人的任务的实现还是综合的核心素养、语文的核心素养的养成,经典阅读都是最重要的途径。


但实际生活中,经典阅读还没有引起大家的广泛重视。


我在学校,与同学们的接触中,与家长的接触中,同学和家长往往会向我提出三个问题,也是三个难题:


第一个问题是,老师,你作为特级教师,能不能教我几个提高语文成绩的绝招。


老实说,还真没有什么绝招。要说有,就只有一个不是绝招的绝招。这不是绝招的绝招是什么呢?就是阅读。我们语文能力提不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读书太少。


我们可能一直对阅读的作用有一种误解,认为阅读主要为了丰富知识,其实阅读远不止丰富知识,语文能力乃至整个人类智慧的核心就是理解力,而广泛阅读是发展理解力的最好办法。学会阅读也就是学会了理解。


阅读的价值在于发展我们的理解力,在于使人的概念框架更完整、更博大;使人的存在之家(时空)无限超越;使人理解力提升;促进抽象思维的形成和提升;让人自由进出抽象的世界;丰富人的世界图景,扩大其社会化存在;丰富人的情商;促进人精神的自我超越。


我很喜欢犹太人的两句名言,一句是,世界上只有三样东西别人抢不走,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的书。


另一句名言是:如果不读书,即使行万里路,也不过是个邮差。


阅读的真正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在众多的巨人的肩膀上。


既然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那就是说,阅读的必须是经典,是圣人、是人类的智者的思维成果。


第二个问题是,老师,能不能为我们推荐点书目。


我往往觉得很难回答。大家可能会发现,不同的老师,不同的专家往往推荐的书并不相同,甚至交叉度都不大,可见,推荐书是很难的事。除了几本几乎可以称为民族文化基因的书,如《诗经》《论语》《老子》之外,其余真的很不好推荐。在我看来,人生要读的是实在太多,可是又没有太多的人人必读之书,你喜欢水浒,他喜欢红楼,张三喜欢三国,李四喜欢西游,都很正常。人生没有太多的必读之书,但人生一定有一些必须思考的问题,比如生命问题,情感问题,人生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科学问题、家园问题,我们到底该读哪些书?我们不妨从人生需要思考的问题入手,看看王圣先贤对对这些问题是怎么探索的,怎么思考的。也就是说不妨循着自己探索的问题往前走,去寻找自己要读的文章,要读的书。


第三个问题是,老师,你不是说阅读能提高语文水平吗,可我的小孩初中读了很多书,可是语文能力就是没有提高,语文考试成绩还是不好,这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是个打脸的问题。


这种现象还真的比较普遍。


语文能力提高靠读书,可是读了书又似乎没有什么用。这是个悖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我们的阅读是一种泛泛的阅读,是拿到什么读什么。

拿到什么读什么,这种阅读当然也有价值,这样读了很多书,不是没提高,只是暂时还看不到。只是这种泛泛的阅读,效率不高,见效太慢。加上同学们学业负担太重,作业太多,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泛泛的阅读,加上缺少问题的指引,没有形成思考问题的框架,效果往往不理想。


阅读有两种,一种是泛泛的阅读,一种是相对聚焦的阅读。在小学,在初中低年级时,不妨多点泛泛的阅读,但是到了初中的高年级,到了高中,就要走向相对聚焦的的阅读了。


还有,经典阅读,实际上有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语音、文字、词汇和语法,这是最表层的东西,也是入门的东西;第二个层面,是语言的技巧,包括修辞、章法、为文技巧等;三是王圣先贤思考问题的方式,他们的价值系统,审美趣味,或者叫思维图式和精神图式和审美图式。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知天下之说,半部论语何以能治天下?其实就是论语中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系统在起作用。我们往往对王圣先贤思考问题的方式关注不够,只关注了语言的层面,从而使得阅读对我们的思维提高不大,对我们的智力发展作用有限。


以上是我经常碰到的三个问题以及为对着三个问题的回答。但是这种回答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为了解决这三个问题,这十多年,我们这个团队,集中了几十名优秀教师,一直研究怎样才能有效地进行经典阅读,或者说相对高层次的经典阅读。这套经典阅读课,就是我们的研究成果的体现。

这套丛书,我们想从三个方面进行突破,使我们的经典阅读走向比较高的层次:


一是,从人生必须思考的问题入手,提取人生必须思考的问题。


比如生命问题、人生问题、情感问题、审美问题、科学问题、传统文化、历史问题,等等,我们尝试着从人生必须思考的问题出发,精选了人生问题的12个主题,研究往圣先贤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态度与趣味,从浩如烟海的经典中,精选相关文章,编辑成册。我们觉得从思考的问题入手,分门别类地阅读,这样的阅读相对聚焦,目的性会更强,思考的方向会更明确。


二是,我们选文的标准,既考虑语言文字的精美,更考虑文章体现的思维方式、精神观念和审美趣味。目的在于通过这些经典的阅读,有助于构建我们的思维图式、精神图式和审美图式。或者说,真正传承优秀的文化基因。


三是对每一个主题,我们提出了一个基本思考的框架,以期引导读者对相关主题进行深入思考。

例如,人生主题,一般会思考哪些问题?我是谁——人的自我认知,到人难以认识自我,到人生的经历与遭遇,再到人与周围的关系,最后到人生的境界。我们以这样的框架选择经典,就是想让读者了解王圣先贤关于人生问题在这些方面他们的思考,看看他们的思考对于我们有怎样的启发。


再如生命主题,我们的框架是:生命之源——沉重的肉身———温暖与欢愉——坚守与仰望——向死而生——超越永恒。


在对于国学,我们思考的是,我们今天学国学,要传承的不是国学中的过时的知识与深奥难懂的古文,而是中国智慧,是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是传统文化中那些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具有价值的思维方式、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人文精神,是本民族优良的精神图式、思维图式和审美图式,是传统文化中充满正能量的文化基因。所以我们在广泛阅读国学典籍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梳理,从哲学思想、政治理念、修身之道、文化意识、人生智慧等维度,梳理传统文化的观念,从中提炼出了我们民族传统文化观念的52个关键词,如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大道至简、内圣外王、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修齐治平、民胞物与、孝悌忠信、独善兼济、浩气长存、慎思明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愤启悱发、温柔敦厚、文质彬彬,等等,对这些概念作认真的梳理,再引进与之相关的文化典籍,引导学习者进入原典阅读。


总之,我们这套书,基本指导思想,就是以人生问题为导向,思维方式、精神价值和审美趣味为目标,以问题探讨为框架,引导读者深入阅读,以期有助于读者建立自身的思维方式、精神品格和审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