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5 来源:澎湃新闻
传苏轼《木石图》 (又称《枯木怪石图》)前些天在香港佳士得以4.1亿港币落槌,拍卖行称买家来自于大中华地区,并有传言是故宫购买,前天故宫等相关文博机构已否认购买,国家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这一作品在业界存在疑问。
关于这幅图卷的米芾诗题后跋,其真伪问题此前“澎湃新闻”所刊文章曾从书风、存世米字样本对比、印鉴、文献等方面提出质疑。本文作者通过进一步详细对照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馆藏存世米芾墨迹真迹做标本,用笔迹鉴定学中的比较研究法来对其用笔、结字的细节进行解剖,认为《木石图》米芾后跋是伪作且集字的可能极大。
米芾,生于1051年,卒于1107年,字元章,41岁前名黻,别署火正后人、鹿门居士、襄阳漫仕、海岳外史等。
米芾在自己写的《〈王子敬帖〉跋》中说:“崇宁元年(1102年)五月十五日,易跋手装,时以芾字行,适一纪。”一纪是12年,从崇宁元年往前推算12年,即为元祐六年(1091年)。由此可知,1091年前署款为黻,1091年后署款为芾。
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其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提按中形成独有的雄强气势和鲜明的个人特点,其笔力应为宋四家之首。世人评价米书:苏东坡称其为“风樯阵马”,赵构称其为“如乘骏马”,朱熹称其为“天马脱衔”,赵孟頫赞其为“骏马得御”。米芾自谓“刷字”, 体现他用笔迅疾而劲健,沉着痛快,八面出锋。他的书法作品,无论诗帖,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米芾日常练字极其勤奋,其子米友仁写道:“先臣芾所藏晋唐真迹,无日不展于几上,手不释笔临学之,夜必收于小箧,置枕边乃眠。”
米芾曾说:“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 可见,对于有高度洁癖的米芾来说,其对书法的自我要求亦是甚高。
上图即为苏东坡《木石图》之米芾后跋(后面我简称“米跋”)。“芾次韵。四十谁云是,三年不制衣。贫知世路险,老觉道心微。已是致身晚,何妨知我稀。欣逢风雅伴,岁晏未言归。”
1998年警官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笔迹检验》对笔迹特征定义为:笔迹特征,指的是个人笔迹具体征象,是个人书写技能和书写习惯特性的表现。
贾治辉的《笔迹学》中讲道:“笔迹鉴定,是根据物证字迹来确定其相应的书写动作习惯存在的,并据此判断其是否能够进行人身同一认定的。现有的理论认为书写习惯总和具有特殊性,是同一认定书写人的科学基础。“
首先我们看看诗跋最后一句 ”岁晏未言归” 的岁字,岁字繁体字为“歲”,上面“止”,下面为“戌”+ “少 ”(实际比“少”字少了右边一点,是“步”字的下面部分,电脑上打不出来,我后面都打成“少”字),下图左一为米跋,后面六个字都是其他两宫馆藏米芾名帖中摘录而来。先撇开笔力不谈,我们可以看到米跋中的“歲”字和其他六字参照标本在三个地方有着极其明显的书写差异:
其一:左一上面明显是”止”字写法,右边六字均为“山”字写法。
其二:“戌”下的“少”字写法我们通常见到两种写法:一种是自左至右为三点写法,还有一种就是类似于写“小”字写法,先写中间的竖钩,再左右各书一点。我们可以看到右边六字的书写习惯均为“小”写法,这六字的书写时间跨度为1081年到1103年,也就是说从米芾31岁开始一直到他晚年,这个“歲”内的写法都是“小”字习惯。也有人找出米帖中也有见过“小”字的写法,坦白说我也看到了,而且也有文章列举了,但是我经过研究认为那是伪帖,不能用于参照物标本,比如现藏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岁丰帖”。
其三:最后一“点”,图一的最后一“点”在“戌”字横线之下,和“点”的前一笔“撇”后的呼应关系几乎没有,而我们看其他六字“点”均在横线之上,而且“撇”、“点”之间的前后呼应关系极其强烈,这也和米芾自31岁至晚年一直不变的书写习惯是完全不吻合的。
基于以上三这点,我们相信这个“歲”字绝非米芾所书。
诗跋中大多字都写得很“米芾”,这个“歲”字写的其实也挺“米芾”的,比如那倾侧的势、长长的“捺”,但为什么又会有这么多不同呢,我们只能做个推测,米跋这个“歲”字,一种可能是书者摹仿源自米芾的伪帖伪拓,还有一种可能是因为书者强烈的个人日常书写习惯,可能平时写王羲之比较多,因为天下第一行书冯承素本《兰亭序》的第一行第五个字即是“歲”字,其中“少”字写法和最后一“点”就是这样(如上图),练书法的对这个字的印象应该都是非常深刻的,是冯本王羲之《兰亭序》里的典型字。《古今书鉴》有关于米芾奉旨(宋徽宗)书《周官篇》于御屏后而掷笔大言“一洗二王恶札,照耀皇宋千古”的记载,可见他的字是要有别于王羲之的,这个“歲”字就是明证。当然,对于鉴定来说,我们只考证它哪里不对,至于他是怎么作伪的不在考证范围之内。
上图的“歸”字,我们来看看他们的不同之处:
其一:左一“歸”字右侧比《箧中帖》的两字中间多增加了一圈横折,这是有别于米芾日常书写习惯的,而“增减笔画”是摹仿笔迹的一个重要特征。
其二:《箧中帖》中“歸”字右侧“彐”的起笔横折是有棱有角的,之后以弧圈连笔下行,而左一是弱弱的圆弧转弯,没有一点力量感。这也是完全有别于米芾书写习惯的。
其三:左一右侧连续的横折连笔,应该是书写速度比较快的,但左边的”止”字可以看到却是明显慢速书写,所以说左一这个“歸”字左边的书写速度和右边的书写速度是不协调的,书写节奏也是不流畅的。
我们认定摹仿笔迹的一个重要依据有以下六点:1、形快实慢,2、笔力平缓,3、笔画孤立,4、增减笔画,5、运笔生涩、抖动弯曲,6中途停顿、另起笔(在连笔处形成驻笔点)。
米跋中像这样符合摹仿笔迹的字有很多,我们再来看一个“我”字:
左一这个“我”字,和右边的来自米芾两大名帖《苕溪诗帖》、《蜀素帖》中的我字,粗略一看还是有那么几分相似,但,真相在细节中!我们来找出其中三个疑点:
其一:第一笔“撇”,和右边2字相比,起笔偏于中间,导致和捺笔的起笔相连,一连上这字就没有美感了,和右边两名帖相比,有异于米芾的书写习惯。
其二:最后一“点”,几乎只是一个小圆弧,太薄弱,这是写的没自信,不敢下笔导致的原因,这个“点”没有顿挫感也就没有力量感,不符合米芾“风樯阵马,八面出锋”的书写特征,要知道,米芾自称刷字,这似乎是在描字。
其三:左一“我”字撇后,正常是应该书写上面那“点”,但是这个“我”字没写完却半道“顺”笔下去连笔写接下来的“稀”字,“我”字这个”点”,说实话,我不知道书者是什么时候补上去的,写完稀字之后?这完全不符合任何书者的书写习惯,更别说米芾了。而且我们可以在连笔处又明显看到运笔的迟疑和停顿,这个连笔既不合理,也不流畅,完全是生拉硬拽下去的,完全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常识,更别说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