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 俞森林 范鹏华
2018-09-19 来源:《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学术论文集(第一辑)》
一、道经及其英译略述
鲁迅先生曾言“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道教与和儒、释一起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对世界上任何一种宗教而言,其宗教经典和圣书以及解释这些经典和圣书的相对稳定的神学
理论和教义,是维护和保持其宗教特征,求得自身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因素。道教也是如此,它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造作和积累了大量的经书。这些经籍文献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道家道教不可或缺的素材。
道教经籍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其中有大量关于道教发展史的史籍,有《列仙传》《神仙传》等道教仙传,《汉天师世家》《七真年谱》等道教仙真谱录,《茅山志》《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等道教山志、宫观志,以及《长春真人西游记》等游记。道教经籍中还有许多医药类典籍。仅明《道藏》就有诸如《黄帝内经》《养性延命录》《千金要方》《本草衍义》《石药尔雅》等二十余种。道教经籍中还有许多文学艺术方面的内容,如陶弘景的《陶隐居集》、吴筠的《宗玄先生文集》、杜光庭的《广成集》、王喆的《重阳全真集》、张宇初的《岘泉集》等;步虚词和青词等独特的文学形式为道教所独创,道教经籍中的神话传说及斋醮奏章表文等,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内容及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自明代中叶以来,道教的传播趋于民间化。民间流传的道经抄本、内丹养生功法秘诀、劝善书等数量众多,许多道书为明《道藏》所未收。20世纪初在敦煌发现的敦煌文献中与道教有关的抄本约有五百余件。其中有道家诸子、道教经典、科仪、类书、论著、诗词、变文等道书写本约一百余种,其中大约一半是明《道藏》所未收之经籍,有些道教经籍,如《老子化胡经》《老子想尔注》《太平经目录》《叶静能诗》《大道通玄要》等,为元代焚经之祸后缺佚的重要经籍,对研究中国道教史有着重要价值。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出土,1993年湖北省荆门郭店楚简出土,发掘出大量珍贵古籍,其中亦有《老子》等重要的道教经籍。
直到19世纪初,中国道教经籍在西方的译介与传播的序幕方才正式拉开。1812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所翻译的《中国通俗文选》(Horae Sinicae: Translations from the popular literature of the Chinese)中选译了《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的“道教源流”(Account of the Sect Tao-Szu)。这是笔者所见英语世界译介最早的道教经籍,为中国道教经籍在英语世界译介之滥觞。1868年,英语世界有了首个《道德经》译本;1881年,首个《南华真经》英文译本问世。此后,道教经籍,尤其是《道德经》《南华真经(庄子)》的译本与日俱增。进入20世纪,随着敦煌文献的发现、《道藏》走出宫观、帛书《老子》和郭店楚简的出土,掀起了一个又一个海外道教经籍译介的高潮。21世纪初,施舟人先生(Kristofer Schipper)主持编写的《道藏通考》在美国芝加哥出版,2008年,《道教百科全书》问世。海外的道教及道教经籍译介与研究达到新的高度。据笔者统计,截止2015年,英译道经种类已达近200种,英文道经译本数量超过七百种。虽然,与“杂而多端”的道教及其经籍相比,无论是译经的种类,还是译本的数量,仅为沧海一粟,但这些译本已几乎涉及道教的主要方面。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新的译本将会不断问世,译本的数量及译经的种类仍在不断丰富。
二、平行语料库建设现状
“平行语料”(Parallel Texts)是指用不同语言撰写、相互间具有“翻译关系”的文本。平行语料古已有之,出土于埃及的罗塞塔石碑碑文用两种语言、三种文字刻成,系古代平行语料的范例;双语或多语对照的宗教经典、契约、协议、文学作品等亦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领域早已存在。20世纪50年代末,平行语料在机器翻译研究中出现,但受限于当时计算机的存储空间和计算能力,平行语料库的作用未能很好地发挥并得到关注。20世纪70年代末,翻译资源的收集工作在世界一些研究中心广泛地开展起来。1987年,平行语料自动对齐算法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以来,各种对齐方法不断被提出。经对齐处理之后的平行语料逐渐被地应用于建立翻译记忆、编纂词典和双语术语表、跨语言信息检索、计算机辅助教学、语言对比研究等自然语言处理中。
近年来,国内双语平行语料库建设取得长足发展,语料库的建设与研究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已建成各类双语(主要为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十数种。较为著名者有: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汉英平行语料库(PCCE)”、南京大学的“南大—国关平行语料库”、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英汉文学作品语料库”“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汉英对照语料库”“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英汉对照语料库”、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的“计算机专业的双语语料库”“柏拉图哲学名著《理想国》的双语语料库”、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的 “babel汉英平行语料库”、绍兴文理学院中国汉英平行语料大世界等等。
然而,在汉英道经语料库建设方面,除绍兴文理学院“中国汉英平行语料大世界”中的《老子》汉英平行语料库、《庄子》汉英平行语料库及《易经》汉英平行语料库三个子库之外,鲜见库容有一定规模且涵盖主要道教经籍的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
三、汉英双语道经平行语料库建设方案
(一)语料库的设计及语料的选择与采集
汉英双语道经平行语料库拟分为“道经语料库”和“道教术语库”两大板块。 “道经语料库”拟分为“道家经籍”“内丹医药养生”“外丹黄白术”“神仙传记”“道教劝善书”“斋醮科仪戒律”“其他”等子模块。英语语料均来自现已问世的道经英文译本,对应的汉语原文根据译者所用底本进行回溯,并与《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敦煌道藏》《藏外道书》等进行校核,确保内容准确无误。 “道教术语库”以闵智亭、李养正主编的《道教大辞典》、胡孚琛主编的《中华道教大辞典》及钟肇鹏主编的《道教小辞典》中所收汉语词条为蓝本,对应的英文术语参考施舟人等主编的《道藏通考》、普雷加迪奥(玄英)主编的《道教百科全书》,同时从“道经语料库”及相关道教研究英文论著中提取。
“道经语料库”和“道教术语库”均为开放可扩展型,便于今后不断增加新的文本语料及术语。
汉英双语道经平行语料库不仅可用于网络进行道经汉英互译文本检索,术语查询,亦可兼容主流翻译软件,用于计算机辅助翻译语料及术语的扩展。预计库容为大约100万词的英语文本和50万字的汉语文本。
所需语料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整理:一是通过扫描纸本材料为PDF文件,再利用ABBYY PDF transformer等软件转换成所需的文件格式,然后根据原始材料进行人工校对;二是直接利用已有的电子文本进行处理。此外,大量的文本语料仍需要人工录入与校对。
(二)语料的分词和标注
语料采集完成后分别将汉语语料与英语语料保存为纯文本文件,便可以用语料库软件对生语料(未标注的语料)进行初步检索。为进行更复杂的检索,还需要对语料进行标注。汉语语料采用分词工具进行自动分词处理,分词软件包括使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开发的汉语词法分析软件ICTCLAS和在线分词系统。英文文本使用CLAWS 7进行词性标注,词性还原(lemmatization)处理。将标注好的汉英文本在文件扩展名上以CH(中文)和EN(英文)以区别,并对应存储。
添加双语平行文本元信息(metadata)。为汉英文本分别添加对应元信息,该信息标注模式采用文本编码计划模式(Text Encoding Initiative,TEI)对篇头信息进行标注。篇头信息包括文本标题、出版时间、出版地点、出版社、翻译方向、原文字数、译文字数、作者与译者姓名、国籍等信息。
此外,还需采集译者序、跋等文本外信息,以便后期基于语料库进行翻译研究。
(三)双语语料的平行对齐
双语语料的对齐采用句级对齐的方法。实现句级对齐的方法包括采用tmxmall在线对齐,或paraconc、SDL Trados 2015等软件软件进行对齐。但是,即便采用软件对齐,仍需要人工辅助。同时,由于汉语文本属于道教典籍,原始文本并无标点,需经点校添加标点。因此在语料对齐时,仍需进行人工干预。以柏夷所译的《老子想尔注》为例,译文存在对原文句子大量的拆分、合并,对齐时自然需要“人工辅助句对齐”(黄立波2013:105),甚至采用基于译文对齐的方法。
四、汉英双语道经语料库的应用
建设完成的汉英双语道经语料库拟实现如下功能:
(一)作为检索平台,用于道教文献双语阅读术语及文本对照查询;
(二)作为术语库和语料库,导入SDL Trados等主流机辅翻译软件平台,用于道教经籍及相关研究专著汉英互译;
(三)基于丰富语料,从中提取汉英双语道教术语,用于汉英、英汉道教词典编纂;
(四)基于平行语料库的汉英语言对比与翻译研究;
(五)基于大量平行语料,进行道经英译研究,并结合翻译实例进行译介学、翻译教学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