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中文

学术资源

再谈网络语言新词语

陈德彰

 

 

语言是用以交际的,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带来语言的发展。不断发展的语言反过来适应和满足了人类交际的需要。语言似乎有一种自我生成和调节的功能,人们需要表达一个新的概念或意念而找不到贴切适用的词语时,会创造出新的词语,或借用方言甚至外语,或用旧有的词语表达新的意思。人们在应用语言时会采用各种方法,不但传统的方法,还会想出新的方法,网络和计算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工具,比如键盘上和字库和符号库里的各种各样种符号。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人们的交际不仅在速度和数量上迅速提高,而且产生了质的飞跃。新词语的出现也会以远比以前快出许多倍的速度扩散和传播。这些都需要进行分析。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者、国家主管语言事务者,都应该面对事实,要进行仔细深入的调查研究,更要在语言的观念上跟上时代。不少新词语刚出现时可能不规范,甚至显得有点怪,这是正常的。有人说,网络新词语和新用法引起了一场语言革命,此话有一定道理。起码,网络新词语可以被称为语言里的“调味剂”和生活中的“减压阀”。由于网络的普及,人们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看法,对每天发生生的事件进行评论,并可以评论别人的评论。同时网络也为政府机构和民间提供了新的交流平台。老百姓可以向有关部门和领导反映问题,提出建议,当然也可以发牢骚。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越来越广泛地进入人们的生活,我国网站数量已超过69万个,网民已达4.6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增加了何止N。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说,如果把当今世界的我们分为四种人,可以是“网络聚民”“网络移民”“网络串门的人”和“被网络边缘化的人”。网络语言倾向于个性化和情感的表现,其流传速度和广度也远远超过传统的语言传播。由于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平台和渠道众多,各种网站、聊天室、论坛、博客层出不穷,wifi的普及,智能手机的无线上网,更是大大拓宽了这种交流的渠道,是网络语言的流传和扩散得更广更快。网络语言新奇别致,轻松活泼,尤其受到喜欢最求创新和反传统的年轻人的欢迎。青年人,尤其是广大学生,是语言创新的主体。他们往往会别出心裁,突破原有的框框。网络新词语不但在网上迅速流传,许多报刊也抢着使。比如“且行且珍惜”本是演员文章出轨后其妻马伊琍在微博上的回应中的一句话。这一句式很快被网民们广泛模仿,借以表达生活中的各种感慨,形成了“(马)伊琍体”。

“杯具”“打酱油”“高富帅”“屌丝”等都是在网络上最先传开的。事实上不少新词语反映了时代的进步,记录了许多新生事物。网民们创造新词语的能力超出人们的想象。如由“悲剧”的谐音词“杯具”很快衍生出了“洗具”(喜剧)、“餐具”(惨剧)、“牙具”(哑剧)、“茶具”(差距)“等一系列词。有的网络新词语大概只能说是“语言的社会性更新”。有人列举说:过去叫“开会”现在叫“论坛”;过去叫“单位”现在叫“机构”;过去叫“集体”现在叫“团队”;过去叫“目录”现在叫“菜单”;过去叫“计划”现在叫“策划”;过去叫“痛快”现在叫“爽歪歪”;过去叫“关系密切”现在叫“零距离接触”。大多数人都会更新自己使用的语言,以跟上时代的脚步。

在“汉语盘点2014年”结果发布会上,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说,“网络词语有个共同特点,就是给人以特别复杂和微妙的感觉。对于这些词我们只能大概地解释,不好准确地形容它们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人类的语言就是这样的,这就是语言的丰富之处”。王旭明还说,不用担心这些词会过于“不正经”,“我们十几年来都太严谨,太正经了,甚至许多正经都是假正经,很多贪官台上都很正经,台下肮脏得不得了。我们一直缺乏幽默,缺乏轻松,网络用语在当前社会中的意义就是,让这种逗你玩的心态凸现出来”。

绝大多数网民都是爱国的。所以更不能一概而论说网络语言都是负面的。列为2014年网络热词之一的“习大大”一词成为众多网络盘点的2014年年度热词,其评语说“习大大”一词是一个“充满家人味儿的称呼”,“习大大式的亲民务实、破除常规、宽容轻松,拉近了领导人与民众的距离”。应该说,2014年的网络舆论场中激发出了巨大正能量。舆论认为,社交媒体在时政类话题的传播中应用日趋普遍,网络语境下的传播风格正向平民化、多元化方式转变,反映了主流民意。

网络词语“萌萌哒”“蛮拼的”“你懂的”以活泼的形式表达出人们各种真实的情感;把喜欢美食的人称作“吃货”,而把“没有”说成“木有”,把“东西”说成“东东”,把“不要这样”说成“表这样”,把“那个啥”说成“内个啥”,把“伤心”写成“桑心”,只是一种嗲态,一种“卖萌”的表现。而在一定场合下用“美眉”“萝莉”“御姐”“女神”“邻家(小妹)”“女汉子”“病娇”等各种戏称称呼女性,表达自己的感情,这些也无可厚非。确实,有些新词于有赶时髦而让人弄不明白的情况,如“羡慕”成了“流口水”,“炫耀”被说成是“拉仇恨”,不过查一下网络词典立即可解决。年轻人喜欢用这类词语放松心情,搞点幽默,也不必大惊小怪,你自己不用是你的自由,别人用了,只要不是正式场合,也不必指责。新词语的出现很快,有的有一定逻辑道理,有的则很牵强,例如2014年夏流行的“冰桶挑战”引起了人们对患有“渐冻人症”疾病的人们的关怀,后来由此衍生的“冰书挑战”也还说得过去,而且本身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可是一些商场搞国庆促销时是打出“冰冻价”的口号,就让人很难理解,也许是表示价格像冰的温度一样低,但总有点不三不四的意思。大概是因为前几年流行的“跳楼价”、“血本价”之类的说法显得陈旧,人们早就听腻了,所以商家也要翻新花样吸引顾客,借了“冰冻”这两个字。效果如何就不得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