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5日 来源:成都日报
成都首个文化文物大型智能数字化平台即将上线
作为国务院首批确认的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还不说从宝墩遗址开始的4000多年历史,光是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就有113座……要逐一了解,耗上一个月也仅仅只能走马观花。然而,一位充满智能化色彩的历史文化“导览”——锦点,将把时空“压缩”在方寸和手掌之间,让你足不出户就可以饱览成都历史文化资源,玩转大大小小的成都博物馆。据悉,这个叫“锦点”的导览实际上是成都首个文化文物大型智能数字化平台,该平台在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等主管部门大力支持下,近期即将上线。
智慧服务 以公众需求为核心
在信息技术革命带动下,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一种以物、人、数据动态双向多元传播为核心的智慧博物馆呼之欲出。成都市文化文物信息中心负责人表示,“锦点”正是诞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希望把‘锦点’逐步打造成了解成都历史文化的首选平台,让其成为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名片。”
据了解,在上线初期,“锦点”将先后推出网站、手机APP等产品,内容主要围绕承载成都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和博物馆展开。“我们将以公众服务需求为核心,用多维展示互动形式,实现大众与博物馆藏品的高度交互,为公众提供无处不在的服务,这是智慧服务的内涵。”有关负责人进一步解释,充分利用电脑、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实现博物馆展示与体验、教育与研究、分享与传播功能,是智慧博物馆的重要特征。尽管目前“锦点”还处于内测阶段,尚未正式公开亮相,许多精彩亮点还不便立即披露,但他举例说,故宫博物院推出的“3D故宫”应用软件,就可通过虚拟主人公视角游览故宫,系统还带有每个景点的语音讲解,可以使用户足不出户领略故宫的魅力。这也将是今后“锦点”的基本功能特色。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探索
随着博物馆融入社会的步伐在日益加快,其服务社会的功能也日益凸显,以陈列展览和社会教育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锦点”就是文博事业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一次创新尝试。市文化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去年成都成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锦点”数字化智能化平台的建立,将有效增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厚度与宽度。通过对成都文化事业体系各类信息数据进行全面系统的普查梳理、采集整合,利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开辟文化产业新路径,展示重大文化活动和文化遗产,对文物检测与保护、对宝墩遗址等重点大遗址、古建筑、文化地标、重要文化街区群落检测与保护进行了技术支持,为构建成都市域内的重点文保单位、重大文化遗址的立体检测网络平台进行了有益探索。
在此基础上,建立成都文化事业、文物博物馆资源基础数据管理、使用、共享和服务工作机制;多源异构数据统一管理,构建成都市区域内统一文化文物数据库,解决包括文档资料、图片资料、音视频资料等文化文物多源异构数据存储与展示难题。总之,无论对专业研究者、文化遗产爱好者,还是一般老百姓来说,都能快速找到自己所需。
新媒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说到底,‘锦点’最重要功能之一便是运用新兴媒体手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使用者在轻松娱乐的氛围里自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习。”有关负责人介绍,“锦点”涉及内容不仅是博物馆,还能将成都不同历史时期的环境风貌、人文风俗、名人故事、历史事件、代表性建筑、文化地标等鲜活、动态地还原,从而突破传统枯燥的展示模式,增强展示的互动性、趣味性。以往只能在博物馆里隔着玻璃展柜远观的文物珍品,如今可以更近更细致地观察,对参观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新奇体验。
“把博物馆带回家”,一直是观众的心愿,也是博物馆人的实践。近年来,文化产品的设计开发和相关创意产业的发展,成为博物馆盘活馆藏文物资源,实现公共文化成果惠及于民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锦点”将让使用者在全景浏览过程中随心所欲地前进、后退、缩放、俯仰、飞行,完全自助式的参观,将随时帮助游客找到最佳浏览路线和最心仪的宝物。“身临其境”将是“锦点”带给使用者的重要感受,比如魔法明信片、面具试戴、衣服试穿等。魔法明信片的神奇之处在于看似普通的纸质明信片,却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看到其上记载的三维图像,通过转动角度,还能从多视角欣赏;有的还用音乐、视频、动画等形式向使用者讲述着成都文化文物的精彩传奇。面具试戴和衣服试穿更是增添了游览的趣味性,通过APP应用,游客可看到自己穿戴古人衣饰的有趣模样,还可以在游戏中了解到相关文物的知识和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