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11日 来源:腾讯文化
[摘要]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
对于这个万物复苏、动物都在交配的季节,著名的诗人白居易曾经写过一首诗称赞它: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
意思是春天居然不出去春游耍耍,别是个傻子吧?
大多数人都想春游
事实上聪明人都是一样的,不仅著名扯淡哲学家尼采·壹读君举双手双脚赞成白兄的看法,网友们也是。
2016年,一份《春游出行研究报告》说大家对于玩乐的热情实在是冬天里的一把火,春节都还没过完,就开始准备春游了。
![]()
图片来自阿里旅行
还有一份《2017居民春游消费趋势报告》调查了2017的春游情况,说受访的人里有61.08%的人有春游计划,而苏州、上海的受访人里有70%的要去春游。
有人专门对上班族的春游情况进行了统计,发现2017年3月到5月间,66%的上班族至少会春游一次。
![]()
图片来自驴妈妈
对不起,是全年零旅游更别说春游的壹读君拖了全民春游的后腿。
然后壹读君就想问问了,春游到底是个活动,能这么流行?
大型娱乐盛会
春游可是一项有几千年传统加持的游玩方式。
古代有个非常出名但现在已经消失的节日叫上巳节,踏青就是上巳节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而踏青,别名就叫春游。
早在先秦时期,上巳节就有了,到汉代上巳节成为定制,日期被固定在三月的头一个巳日,因此得名“上巳节”。
我们对这个节日也并不陌生。初中学过的《论语》有一篇是这样写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浴乎沂”就是上巳节的活动之一——祓(fu)禊(xi)。
祓禊的意思就是在上巳节那一天,通过沐浴洗去疾病、灾厄,达到消灾去病、清洁身心的目的。这项习俗现在看来很迷信,但在周朝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甚至由朝廷主持,专派女巫掌管。
祓禊之外,上巳节还有两个习俗是男女节日和壹读君讲的踏青。
男女节日壹读君必须得插嘴说两句。大家都知道,封建社会男女各种授受不亲,但上巳节这天就不一样了,《周礼·地官·媒氏》记载:
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奔”就是指单身男男女女们在这一天可以不受传统礼教束缚,随意约会。
因为这一点,有人说上巳节就是中国版情人节,还特意强调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
踏青是上巳节的重点节目之一,而且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上巳节的迷信习俗逐渐被淡化,娱乐性质越来越强,踏青反倒成为流行主题。
东汉张衡写的《南都赋》记载南阳附近风俗说:
于是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轨齐轸,祓于阳濒。朱帷连网,曜野映云。男女姣服,骆驿缤纷。致饰程蛊,偠绍便娟……
就是形容男男女女们在上巳节这天盛装打扮出门踏青……
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巳节成为了春游娱乐的盛会,甚至还为文人、皇室贵族们衍生出了一项业务探讨习俗——曲水流觞。
是的,就是我们在《兰亭集序》中学的那个曲水流觞。
到了隋唐,踏青已经成为了一项十分普及的全民活动。现在,我们判断一个人红不红,看微博评论数就知道了。那搁在以前,得看有多少人为它写诗!而踏青,就收割了隋唐无数大文豪的诗,和大画家的画。
杜甫写: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
这是直接说踏青的。
还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这是说踏青姑娘的。
![]()
谁能美得过我本人?
孟浩然写: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
还是说踏青的。
还有白居易那句: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
而画家展子虔的那幅《游春图》,成为了他传世的唯一作品。
![]()
宋以后,随着理学盛行、礼教变得越来越严,上巳节逐渐式微,加上上巳节和清明隔得比较近,内容又差不多,上巳节习俗逐渐和清明节融合。但踏青仍然流行在人民群众中,只是大家借扫墓顺便踏青了。
作为教育方法的春游
近代以来,因为休闲教育方式的提出和流行,春游逐渐成为一种教育方式。
著名教育家杜威等人认为,经院式严格控制的课堂死气沉沉没有生气,富于娱乐性的休闲教育才是教育的主要任务。
春游传统加上休闲教育理念,春游逐渐成为一种教育方式。我国20世纪的中小学教育中,春游就被当做课外教学,用来辅助课堂教育。而1929年的初级中学地理暂行课程标准在作业要项中明确提出了“以野外旅行为实地观察”,其实就是要大家在春游中学习。
春游还被当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手段。50年代出版《愉快的春游》里面写:
举行郊游是一场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春游的目的和要求是使儿童具体体验到祖国的伟大和可爱。
![]()
嗯,就是要让学生们在春游这种具体的活动中体会到抽象、宏大的爱国主义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