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7
当地时间2017年4月26日下午,“对流与互鉴——阿中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智慧及其当代价值”活动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国际书展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主办,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划发展司副司长孔德龙,埃及知名汉学家、翻译家穆赫森•法尔加尼,阿布扎比扎耶德大学教授塔利格•穆罕默德,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教授薛庆国,以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社长蔡剑峰等参加了此次对谈活动。
活动由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教授薛庆国主持。薛教授是扎耶德阿拉伯语与伊斯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中东学会常务理事、中阿合作论坛研究中心理事。多年从事阿拉伯现代文学、阿拉伯现代文化与思潮、中国文化在阿拉伯的传播等领域研究。在现场他同时用汉语与阿拉伯语发言,引起了在座观众的阵阵掌声。薛教授特别提到,阿拉伯文化与中华文化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曾经为人类文明成果的创新与传播做出过杰出贡献。当代全球化语境下,阿拉伯世界与中国在经济上有互补,文化上也有加强对流、相互借鉴的现实需要。
活动主办方、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蔡剑峰社长在致辞中介绍了外研社承担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对传统文化中的当代价值的挖掘。他提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正在中国形成趋势,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筛选与梳理、释义正是其中一个很小但很有意义的行动。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政治观。中华传统文化一直倡导的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国际社会政治交往中,目前的中国坚持正确的义利观,认为帮助别人就是帮助我们自己,坚持共同发展。而其思想基础也正在于此。
埃及知名汉学家、翻译家穆赫森•法尔加尼先生,阿布扎比扎耶德大学教授塔利格•穆罕默德,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教授薛庆国,展开了精彩的对谈。三位学者在交流中一致认为,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有很多相近之处,比如主张中庸,提倡宽恕、和谐以及人与人的相互尊重,这些共通点,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向阿拉伯世界。学者们同时也都肯定了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翻译要力求准确,而且要加以润色,使译文优美,便于传播。穆赫森•法尔加尼先生说,文化之间的对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翻译,翻译经典的文化著作有助于阿拉伯人了解中国巨大的文化宝藏,也可以更好地构筑连接阿拉伯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桥梁。在谈到阿拉伯人最喜欢读到中国的哪类图书时,大家把儿童读物放在了首位。塔利格先生回忆了自己小时候阅读中国儿童图书的经历。
对谈期间,扎耶德大学孔子学院的中方院长杜伟女士、阿拉伯科学出版社社长Bassam Chebaro、阿拉伯数字未来公司总裁Mohamad Elkhatib,以及来自当地大学的年轻教师,积极向三位学者提问,交流文化互鉴方面的见解。对谈在热烈的氛围下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