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中文

资讯动态

农民漆画:“千文万华”绘乡野

 

2017-03-01 来源:中华文化报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施行。该法的出台实施,是我国文化领域的一件大事、喜事。

这一天,也是福建文化馆系统值得纪念的日子。26份盖着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和福建省文化厅大红公章的《关于举办全国农民画群体漆画技艺实验班的通知》,从福州市白马北路寄往全国26个文化部命名的中国农民画艺术之乡。这意味着,从去年开始在福建文化圈酝酿、发酵,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农民画和漆画艺术融合的全新艺术产品——“农民漆画”,即将把福建漆画这颗蕴含深厚历史文化积淀和福建特色的艺术种子,撒向全国农民画艺术之乡,撒向更为辽阔的神州大地。

“基层文化活动需要创新,需要供需对接,鼓励创办基层农民喜爱的艺术形式、特色文化活动,建设接地气的文化设施,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方式。”福建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石建平指出,农民漆画实验在同一艺术领域的两种美术形式间进行有机融合,对艺术创新是个很有价值的尝试,在丰富农民画与漆画艺术内涵的同时,拓展了各自的外延,并探索创造全新的艺术形态。这样的艺术创新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当代启示,为传统文化艺术添加了时代的注解。

缘起:福建省艺术扶贫工程升级蜕变

2004年2月,福建省艺术馆在自身条件极为简陋的情况下主动启航,开展艺术扶贫。在历经1000多公里、3县9镇26个行政村的农村调研后,发现大部分农村由于缺乏师资,艺术教育空白,于是选择闽侯县白沙镇马坑小学、大目溪小学、大目埕小学等6个试点,在四至六年级开展美术、音乐、舞蹈、写作课程,并于2005年4月倡议号召全省文化馆参与,将其定名为“福建省艺术扶贫工程”。依托全省各地市文化馆,动员和组织广大群文工作者每周安排固定时间,定点、定员深入偏远贫困山村,免费为山区儿童开展艺术教育,让农村孩子与城市儿童一样享受到艺术阳光。

13年来,福建艺术扶贫基地从最早的6个试点发展到220多个,受益人数超过百万,从偏僻山区到海岛,从老区苏区到城市社区,从乡村小学到少年管教所,从留守儿童到失足少年都得以覆盖。2016年,福建省文化馆志愿者联盟成立,共有281支队伍参加,志愿者超过万人,成为艺术扶贫工程新的生力军。福建省艺术扶贫工程作为福建省文化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公益性文化活动,相继荣获文化部第三届创新奖、第十五届群星奖,成为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全国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等。

福建省艺术扶贫工程开展的13年,是上万个志愿者共同坚守的近5000个日日夜夜。13年来,福建省艺术扶贫工程结出的累累硕果,不只是一串串数字、一项项奖励。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文化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实施意见》,并公布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首批示范单位名单,福建省艺术馆被确定为全国首批61个示范单位之一,成为福建全省唯一入选单位。

2016年,为响应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号召,福建省艺术扶贫工程聚焦文化精准扶贫,将视角对准困境中的农民画群体,启动农民画创作群体漆画创作实验,在福州市和农民画之乡漳平市、厦门翔安区等地连续举办了5期培训班,引发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

艺术创新:农民画与漆工艺的蝶变效应

2016年11月8日,由福建省文化厅指导,福建省艺术馆、宁夏文化馆主办的闽宁农民画创作群体漆画技艺实验班在福州举办。经过40天培训,来自宁夏及福建漳平、同安、翔安、晋江、龙海、莆田的20名农民画学员,跨界成为农民漆画创作者。

“把农民画纸质的创作转换成有中国特色、有福建特色的漆画,这个创意非常好。中央今年开了扶贫工作会议,福建有意识地通过文化来为农民做些事,这是一个很好的举措。”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徐里评价说。

早在2015年,福建省艺术馆就启动了农民漆画实验计划。2016年4月,“福建省农民画创作培训班(龙岩片)”在漳平农民画院举办,并开展“当代中国农民画的创作与思考”研讨会,就农民画与漆技艺的转换进行深入研讨。

经过充分调研与周密筹划,2016年6月28日,“福建省农民画创作群体漆画技艺实验班”在福州开班,以导师带班制的形式,将漆艺技法实验性地融入农民画。实验班邀请福建省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漆画艺委会副主任唐明修,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和举,中国美协漆画艺委会秘书长汤志义等漆艺名家为学员们指导,并聘请陈明光、江书荣、程德龙、吴思冬等老师对学员进行一对一教学,每位老师带5位学员,打破惯有的传统农民画创作方式和定向思维,将漆的语境融入传统民间绘画中,形成全新的绘画语言。

“它从认清农民画的真正功能和文化定位出发,从拓展农民画表现形式入手,以漆为媒,重新认知古老的漆文化与当代审美的内在联系,为农民画发展融入新动力,重拾与挖掘传统材料和技法,突破创作瓶颈,从而推动农民画再上台阶,让农民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华丽转身。”唐明修分析了漆工艺与农民画结合的内在联系。

汤志义从创作层面提出,在保留农民固有的画图式语言基础上,结合大漆技法进行再创作,通过漆“千文万华”的特殊材料语言呈现画面的丰富性,改变传统纸质和水性颜料的单薄性,加入多元的漆材料,提高了画面的精彩程度以及画种的整体档次,提升市场价值,这是农民画适应时代的主动突围,也是现代漆画在传统民间绘画领域的新发展,必定在农民画发展过程中产生深远影响。

许多画家和评论家的关注,也让农民画与漆画的艺术融合迅速成为美术圈的一个新兴课题。

精准扶贫:福建省艺术扶贫工程与闽宁模式的叠加效应

“闽宁农民漆画实验不仅为闽宁艺术合作模式创新打下坚实基础,探索了精确高效的东西扶贫闽宁模式,也为深化落实文化精准扶贫拓展了新领域。”福建省文化厅副厅长陈吉一席话,道出了农民漆画的特殊使命。

20年前,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东西扶贫协作的战略部署,确定了闽宁两省区对口帮扶协作。20年来,闽宁模式成为东西扶贫的典范,从经济到文化,各领域全面协作。从剧目访演到非遗走亲展演,两地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如何将闽宁模式在文化领域进行精准对接、深度探索和提速升级,是两地文化部门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闽宁农民漆画实验为此做出了有益尝试。

凝聚全省各级文化馆及当地文化资源,对艺术教育缺失的地区和群体进行艺术普及教育,这是福建省艺术扶贫工程13年来始终坚持的目标。在服务、探索的过程中,福建省艺术扶贫工程的对象和服务方式不断转变、升级。农民漆画实验则是福建省艺术扶贫工程在文化精准扶贫方面的全新实践。

有了福建省艺术扶贫工程13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和闽宁模式20年来创造的成果,闽宁农民画实验班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我们要感谢福建!”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宗锡侯动情地说,农民画要发展,一要创新,二要能解决农民生活问题。农民画没有市场,就无法发展壮大。福建农民漆画实验,正是为农民办实事。

如果不是因为艺术扶贫,每天都要上山放羊、下地劳作的宁夏农民画家杨晓梅无法想象自己会离开土地,完成这样一次旅程。

徐里看到,这一做法不仅让农民通过绘画改变了生活方式,同时也通过作品及其衍生品的市场运作,创造更多收入,在精神和物质上对农村、农民都有帮助。

石建平认为,农民漆画实验将文化创意开发合作引入其中,是精准艺术扶贫模式的创新实践,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艺术帮扶形式,农民漆画艺术水平的提高带来作品市场价值的提升,同时,艺术作品与文创产业对接又产生新的市场价值,直接改变了农民生活。艺术成为精准扶贫的直接生产力,这一创新做法将引导艺术精准扶贫的新思路与新方向。

重建自信: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进来

中国农民画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辉煌,福建农民画也在那时达到发展高峰,在全国比赛中屡获佳绩,成为福建省美术界备受瞩目的民间文化品牌。

然而,受到当今多元文化与各种新艺术形式的冲击,农民画后劲不足,创作群体严重萎缩。福建6个农民画乡都不同程度地进入低谷。以福建最早的农民画乡漳平为例,在鼎盛时期,长期固定创作的农民画家上百人,创作欣欣向荣,但近几年,创作队伍严重缩减,仅余三四十人。在宁夏平罗县,民间绘画自清代起就已代代相传,并入选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但如今坚守的人数已骤减至个位。

全国农民画创作群体的萎缩呈蔓延之势,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随着农村商品经济与城镇化发展,农民画创作群体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上产生分化,甚至出现了身份认同问题,固化的创作思路与表现手法、相对单一的风格成为制约农民画发展的重要因素。

创作风格的瓶颈、创作理念的迷茫、创作水平的停滞造成农民画舞台受限,难以进入主流美术平台,而传统的漆艺、传统的民间绘画通过巧妙嫁接,生长出一个新的艺术表达形态。这个新的艺术表现方式不仅有着艺术上的创新价值,所衍生出的文创产品更成为这一创新模式的价值增长点。福建省艺术馆与唯美客文创聚落合作,将农民漆画作品转化成手机壳、银行卡、文具等文创产品,挖掘创造更多的市场价值。

在业界看来,把农民画转换成福建艺术中具有优势的福建漆画,是一种强势资源优化。这对于漆画传承同样是个福音。漆画的传承主体主要是院校学生,农民画家的加入丰富了传承队伍。从作品内容而言,农民画关注民俗活动、百姓生活,这在漆画中很少见,拓展了漆画的创作宽度。

实验班的成功模式迅速得以复制推广。福建省农民漆画创作培训班(漳平片)和福建省农民漆画创作培训班(翔安片)于2017年1月和2月相继开班,报名者踊跃。率先成立的农民漆画创作机构——龙岩市艺术馆漳平漆画培训创作基地和厦门翔安农民画漆画研习中心,被当地农民画家当成新家,全天候创作。

更为令人振奋的消息是,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和福建省文化厅共同启动了全国农民画群体漆画技艺实验班。

“农民画和漆画两种艺术形式的创作灵感和表现空间相互浸润与升华,进一步丰富了乡土艺术最深切的文化内涵,成为激发农民群众文化创造活力、促进农村社会主义文化进步的一股新力量。”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主任李宏表示。

当前,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速,现代工业文明正逐渐取代古老的农耕文明,传统文化生存的土壤正日益消失。从这个角度看,农民画及其承载的题材是一种珍贵的乡愁记忆。通过与农民画融合,漆工艺这种传统技艺以朴素的方式走进当代民间生活,为留住乡愁提供了新颖独特的艺术表达。

在民间美术评论家廖开明看来,民间绘画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传统,体现了农村文化发展,传承了民族文化传统和审美习惯,通过描绘农村新生活来反映时代精神,展现了劳动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创造和艺术结晶。

“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注重提升群众文化水平。农民画插上漆工艺的翅膀,为农民画家攀登文艺高峰创造了更好的机会。”在陈吉眼里,这是公共文化部门在适应创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求中,不断向纵深探索和创新个性化、精确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不断更新和提升前瞻性、接地气的公共文化服务理念的表现。

与此同时,将农民画融入漆技艺这样的艺术创新,改变的不只是这一画种的风格与风貌,更深层次的改变在于对农民画家群体文化自信的重新构建与提升。

正如石建平所说,农民漆画实验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使一个庞大的创作群体从农民画家转身为农民漆画家,在提升农民画艺术价值的同时,提高了农民画家的市场价值,提升了农民画家的文化自信,为他们站上更高、更大的艺术舞台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全新的艺术形态与身份认同在改变原有农民画群体命运的同时,也将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轻群体关注并加入这个队伍,对农民画和漆画的传承都是福音。

2017年元旦期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助理总干事唐虔在考察闽宁农民漆画作品时提出,农民画与漆画的创新结合,有利于农民画的文化传承,也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符合人民群众利益。他说:“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宗旨是一致的,非遗保护的重要意义,就是要改善人民的生活,保护人民的文化遗产。”

“永远不要忘记农民,要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创始人、首任会长耿飚的话,是对农民漆画实验的最好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