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中文

学术资源

罗锦堂:喜欢谈禅的“北宋五子”如何接续孔孟之道


2016-08-19 来源:凤凰国学


我们知道唐代虽然诗歌盛行,但在宗教方面也一样蓬勃地发展,儒释道三教并行。尤其是禅宗,最为一般知识分子推崇。到了宋代,表面上虽然是以儒家学说为正统,但是实际上却把儒释道三教的思想融合、归纳起来,成立了一门新的儒学,但不是纯正的儒学,因为掺杂了佛教的思想、道教的思想。这种思想结合在一起,渐次演变成了一种与佛道不同的宋明理学。

理学的称呼是由于东汉以来的学者,治经专重于训诂,都是解释字句;而宋代的大儒们则以义理为主,尤其在儒学这些方面都是解释义理,解释内容以理为主,所以叫做理学。他们除了说理之外,又兼谈性命,所以宋代的理学又叫性理学,或者叫宋学,因为要和汉学有所区别。

这种宋学不同在哪里?因为宋人确实在他们的治学上,有他们新的方法、新的精神。这种新的方法、新的精神与汉儒的治学方法完全不同。精神在哪里?即是做人要做第一等人,言学便以道为主,言人便以圣为志,这就是新儒学的新精神。他们治学的目标是要做圣人,不做贤人;他们谈学问,还要谈道,言学问要谈道,言人要学做圣人,不做普通人。他们这种新的方法是汉代人没有的。

宋代儒释道三家的融合,虽然是发展于唐代的韩愈和他的学生李翱,但到了宋初,才能普遍地展开。李翱“灭情复性说”一般人不大明白,他干脆说“动则儒,静则禅”,我要动,以儒教的态度;我要静,以佛教的态度。这是他对佛教的态度。

我们知道李翱先生不信佛教,排除佛教。有一天李翱去看药山惟俨法师,法师不理他,自己打坐。时间久了,李翱不好意思,就想走,说你的名气很大,我见了面还是这样。后来惟俨法师说太守不要走。为什么?你谈谈吧。李尧就向他问“道”,什么叫道,传统的道在哪里。法师就天上指一指,水里指一指,但是李翱不懂。后来他自己作了一首诗: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宋代初期,一般的人都是很拥护禅宗的发展,学术界的领袖人物,像胡安定(胡瑗)、孙复、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等人,他们都是宋代理学的开路先锋。在他们的努力和影响之下,于是有了“北宋五子”的兴起。

第一个是邵康节(邵雍),第二个是周濂溪(周敦颐),第三个叫张横渠(张载),第四五个是程明道(程颢)、程伊川(程颐)兄弟。


一、邵雍

“北宋五子”当中,我们第一个会想到的是邵雍邵康节。他本来是河北人,后来搬家到河南去了。他什么都懂,但是什么都不肯做,甚至政府曾经请他几次出关做官,他都不肯,只是过自己非常穷困的生活,连水酒都买不起。我记得有一次,程明道和程伊川的父亲程珣领着他们兄弟俩去拜见邵雍,他们在饮酒谈天之际,邵雍说出了自己生平学术思想的大要,二程听了非常感动。到了第二天,大程明道先生见了朋友时,就说我昨天和康节先生交谈,听到他所说的议论,真可谓空前未有的豪杰,很可惜没有用来救世!这句话对邵雍是推崇备至。朋友问他,你们究竟谈了些什么?程明道说,我们谈的都是“内圣外王之道”,他的朋友听不懂。这句话见于《庄子·天下篇》。所谓“内圣外王”,即“体用兼备”之意,也就是指的事物本体与所起的作用而言。可见邵雍是“体用兼备”的人,他什么都懂,“内圣外王”之道都可以讲得很清,但他就是不做官。

另外,他有一本书叫《皇极经世》。讲的是《易经》,根据八卦的数理构出天人变化的图案,成为一个非常完整的形而上学的系统,也就是完全解释易经。《皇极经世》后来还有一个“先天象数图”,据说是来自于一个华山道士陈抟,他是从吕洞宾处得到河上公的“无极图”,也就是说,“无极图”最早是河上公传到吕洞宾,后来传到陈抟。他又得到了麻衣道长的“先天图”。陈抟把这两张图最先传给他的弟子种放,种放又传给他的弟子叫穆修,然后穆修又传给李挺之,李挺之又把这个图传给邵天叟,邵天叟传给了他的儿子邵雍。到了邵雍之后就不传了,这个图到了邵雍之手后就断掉了。


二、周敦颐

第二,大家都知道周敦颐,他也是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爷。大家都知道周敦颐是周濂溪,在永州,他住在溪水旁边,叫濂溪;后来搬家到江西庐山下面,也遇到水,还是叫濂溪。因此他的号一生都没有改。周敦颐最先完全是站在道教的立场,周敦颐有“太极图”,是道教的产物。当穆修把“先天象数图”传给李挺之的时候,同时也传给了濂溪。濂溪写成了一篇两百多字的《太极图说》。同时他还写过道教炼丹的书籍,所以他最先是完全走道教的道路,后来由道教慢慢走上佛教的道路。他的《太极图说》,谈“无极而太极”,无极在前,太极在后,这意味着自无生有的意思。他又说,太极动而生阳,太极静而生阴,太极动的时候要生阳,太极静的时候要生阴,阴阳之气,是从太极的动静而产生的。阴阳分立而生天地;阴阳的变化、阴阳的结合又产生了五行——金木水火土。阴阳二气与五行相互作用而生万物,变化无穷。这是周敦颐的一套哲学理论。

他最主张的是阴阳之气,所以他说自己的这套说法,不光是受道教的影响,甚至于受到佛教的影响。他自己也曾说,我这颗妙明之心,由黄龙山的慧南禅师所开导,由庐山的佛印禅师所启发……如没有东林寺常聪禅师的点破迷津,我便不能豁然贯通的。——这是周敦颐自己讲他是由入道走上佛教的道路。正是因为他受到禅宗的影响,所以他在生活上比较淡泊名利,因此“二程“的学生游定夫就说,周敦颐是一个“穷禅客”,什么都没有,是一个禅宗的穷人。另外周敦颐写了一篇很有名的文章《爱莲说》,大体也是脱胎于佛教的《华严经探玄记》,我曾经对照过,大部分都是根据《华严经探玄记》写的《爱莲说》,由此而言可知周敦颐受佛教禅宗的影响非常之深。


三、张载

还有一个张载张横渠。横渠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住家的地方。张载从小就是一个很有看法的青年,长到18岁的时候他一定要当兵打仗,他说中国一直受外国、北方民族的侵扰,他想要报效国家,想要当兵打仗,就给范仲淹写信,希望范仲淹允许他去打仗。因为他的信写得很好,范仲淹觉得他是个人才,但是为什么要去当兵打仗呢?就给他回了一封信,说“儒家自有名教可乐,何必谈兵”,你不一定要去当兵,为什么不在学问里面做工夫呢?范仲淹劝他不要当兵,而且送他一本《中庸》,要他好好把这本书看看,就明白了。

张载读了《中庸》以后非常感动,觉得里面说的道理非常深奥,愈读愈有兴趣,从此以后就放弃了当兵打仗的念头,研究儒家的经典。等他研究了一段时期之后,观念又改变了,又走到佛教的路上去了,开始研究佛教的经典。然后他又不对了,研究了佛教经典一段时间,又不愿意了,又转而读儒家的经典。他和周敦颐同出于东林寺常聪禅师门下,二人相互谈论,相互砥砺。

我们知道他曾经在当时的洛阳,因为他是研究儒家经典的,他公开讲《易经》,讲《易经》的时候,听的人很多。后来程明道、程伊川跟他谈《易经》,一谈他就觉得自己不如程氏兄弟,说你们两个已经比我研究得好,因此他第二天在讲《易经》的地方做了一个广告,说从明天开始,讲《易经》的人换成程氏兄弟,我的学问没有他们好,你们听他讲。这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让贤给晚辈,他有这样的胸襟,所以也有很好的成就。

张载也是先研究儒家,再研究佛教,转变的结果是走上理学的道路。我们知道张载有一本书叫《正蒙》,里面有两篇文章,都写在他的书窗上,叫“东铭”和“西铭”。东边窗上写的是“砭愚”(东铭);西边窗上写的是“订顽”(西铭)。大家读“西铭”,他说天为父,地为母,天就像我们的父亲一样,地就像我们的母亲一样,天地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生在天地之间的人,都是天地的子孙。同时,他以为凡是地球上的万物,都是天地所生。他更进一步说,不但人类和我是一胞所生,都是天地的子孙,而且天地间的万物,也和我们是相与的伴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民胞物与”。

正因为有这种思想,后来从“西铭”里面传下来一句话,说如果有个人能把张载的“西铭”读通了,他就是一个标准的圣人,可见对他的期许相当大,读了《西铭》可以做圣人。

张载认为做圣人的目标,第一是要变化气质,变化气质最重要的是弃恶从善,把你的恶习惯改掉,慢慢改变你的气质;怎样去恶从善?方法是对外要彬彬有礼,对你的内心要特别虚心,不要骄傲,不要随便瞧不起人。对外要“知礼”,对内要“虚心”。“知礼”是儒家的规矩,“虚心”又是佛教的思想。张载说要变化气质,就是拿儒家的理论工夫、儒家的学说,跟佛教的思想混在一起,才能走上理学的道路,走上圣人的道路。

另外在张载的《语录拾遗》里,有“四为偈”相当有名,气概也十分雄壮有力,是千古不朽的名言。他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立命就是安身,立命就是精神有所寄托,对一般人的教育、对一般人的爱护,就是能走上“安身立命”;“为往圣继绝学”,就是在孟子死了以后,你能够接上儒家的道。最后“为万世开太平”,就是说你能够治理国家,使得国家的政治安定,大家都知道太平,“太平”两个字是名词,太是天上的星,太星排列了秩序,不高不低,太星平等了,天下就太平,天下的政治就上轨道了;如果太星不平,天下就乱了。我们说“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不朽的名言。


四、二程兄弟

第四,我要讲的是程家兄弟,程明道(程颢)和程伊川(程颐)。这两兄弟在宋代理学家里面,他们两位起到的作用相当大,明道先生和伊川先生的成就非常高。因为我讲的很多,不能太详细,他们这些人涉猎的地方太多了。

这两兄弟十五六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因为和周敦颐有关系,所以带着他们兄弟俩去拜见周敦颐。周敦颐喜欢佛学,因此程氏兄弟也随着研究佛学。那时候邵雍也在洛阳,我刚才介绍了。他们兄弟两个除了研究佛学以外,也经常向邵雍请教。所以他们兄弟俩既有儒家的根底,又有佛教跟道教的根底。

程氏兄弟的父亲不断地敦促他们,母亲对兄弟俩要求也相当严格。比如程氏兄弟在外面跟别的小孩子打架,母亲责备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小孩。当时的人认为程氏的母亲像孟母一样,所以他们兄弟俩能够有那么大的成就,一是因为父亲带他们拜见学术界有名的人,二是因为母亲在家里严格训练他们两个人。

他们兄弟俩读书非常好,而且应对也很快。明道先生(程颢)为人非常谦和,他的弟子朱光庭(字公掞)曾经请教他,谈了一个月。别人问他你跟明道先生谈了一个月,有什么收获没有?他说我这一个月来非常舒服,非常享受,说“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月”,可见程明道的修养相当高。

可是他的弟弟程伊川(程颐)就不一样,比较严格。比如他有两个弟子,杨龟山(杨时)、游定夫(游酢),这两个学生向程伊川请教的时候,程伊川晚上睡着了,他们俩就站在旁边不敢动。等他一觉睡醒,问他们怎么还在这,他们说老师不让走不敢走。可见他这个人非常严格。

还有一次,学生跟着程氏兄弟一起到外面旅行,要住在庙里面。进庙门的时候,程明道走在左边,程伊川走在右边,后边的学生都跟着程明道进去了。程伊川一看,对哥哥程明道说,可见你的成就比我高,因为学生都跟着你,不跟我。表示学生都怕他。这个故事也证明这两兄弟的个性完全不一样。

程伊川当过宋哲宗的老师。一次宋哲宗看到一棵柳树发芽了,就摘下柳条来,程伊川看到,马上责备皇帝说,柳树在发芽的时候,你不能摘他!有毛病马上要指责。二程兄弟的性格虽然不同,但他们两个人把儒家的地位完全建立起来,因为以前儒家的地位,像孔子和道学,谈道学的人没有他们两个谈得那么周详,那么细密。所以他们能够继承儒家的道统,在宋代理学上的贡献很大很大。现在没有时间详细讲“二程”兄弟的贡献,只能在这里提一下他们对理学的贡献。

其次,唐代韩愈在排佛老时曾经讲过:我所标榜的道,不是佛老的道,而是儒家的道。这个道,由尧传给舜,舜传给禹,禹传给汤,汤传给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给孔子,孔子传给孟子。可是孟子死了以后,便没有传承的人了。这个问题,一直过了三百多年以后,终于有朱子(朱熹)出来说:“及孟子殁,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手孟氏之传。”

这显然是对儒家的道统的传承,找出了一个正确的方向。朱子说,孟子死了以后,书虽然有,但儒家的道没有了,一般人只懂得书的字面,不懂得里面的含义。河南程氏两夫子,他们出来以后,能够接手儒家,真正把儒家的“道”发扬光大,恢复儒家的领导地位。

二程兄弟之所以能恢复儒家在思想上的领导地位,主要是因为在上有范仲淹、欧阳修等大臣的倡导,在下有胡瑗胡安定、孙复等人的推动。另外,尤其是我刚才说到二程的父亲程珣认识邵雍、周敦颐、张载等大儒,不断给他们兄弟俩介绍学术界有地位的人,由此才能亲炙高风,所以他们的成就相当可观,真正能够走上大师的道路。

我们知道“大程”明道先生讲究“仁”。他认为一个学者最重要的功夫就是“识仁”,一个人做学问最大的,要靠仁。他所说“识仁”的“识”,不是文字上“认识”的“识”,而是心灵上的“体悟”,显然他是借用了禅学上静观的方法,即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意思是在静观中才能看出万物的生意来。

有人就问他什么叫做“仁”?他说恻隐之心就是仁,你把恻隐之心扩大了,扩充起来了,就是仁的境界。除了“仁”,他还说到要“诚敬”,以为“诚”是对内意识的集中,“敬”是对外精神的贯注。内心精神能够集中,外边的精神能够关注,才能走上成功的大陆。这是大程。

而小程伊川先生致知的方法,是“格物”;“格物”的精神,就是要“穷理”,要懂它的道理。他说一物有一物的理,一事有一事的理。像水是寒的,火是热的,每一个物都有它的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至于是非善恶,以及待人接物的道理,这是事的理。这个事情对了,这个事情错了,这个是好事情,这个是坏事情,从一个事可以推理到别的事,从一个人的心可以推理到别人的心。这是小程先生的看法。

总结来说,二程的最大功劳,就是在学理上挽回了儒家千百年来的颓势,而能够直接继承孟子的学识,上承孔孟的精神,发扬了中国的传统教化。这正如朱熹先生所说的:“河南两夫子出,而有以接手孟氏之传。”只有他们出来以后,才能把孟子的道接续上,这是二程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