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9
安然,华南理工大学 教授
何国华,华南理工大学 博士生
源远流长、积厚流光的优秀思想文化,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资源。为弘扬中华思想文化,促进中华思想文化的传播,由教育部、国家语委牵头组织,多部委联合参与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于2014年初正式批准建立,该工程旨在梳理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民族思维方式、体现中国核心价值的术语,并用易于口头表达、交流的简练语言准确予以诠释,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国情、历史和文化。[1]
作为该工程的首批成果——《中华思想文化术语1》,于2015年5月正式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首批整理、翻译的100条术语,每条术语的出炉都要历经整理、诠释、翻译、审稿四个阶段,内容涉及文艺、历史、哲学三大学科领域。这些术语皆选自《诗经》《尚书》《论语》《孟子》《文心雕龙》《诗品》《文史通义》等古籍经典,并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释义。其中既包括“道”“仁”“义”等反映传统文化特征与思维方式的核心术语,也有“阴阳”“修齐治平”等属于交叉学科的术语。其中个别条目,如“不学诗,无以言”“玄览”等术语是第一次作为学科术语被挖掘整理。这些术语在目录中是以首字拼音字母顺序排序的,每条术语均提供了简明中文释义和英文翻译以及引例,引例内容均来自中国古籍经典中的相关句段,为了帮助读者理解,作者不仅对引例中的文言文进行了现代文翻译,而且还给出了英文翻译。
中华思想文化博大精深,浩瀚无边。要对其进行准确的归纳、总结、甄选并给出令人信服的诠释和英文翻译,让国内外大众读者都能接受,实为一项纷繁浩大的工程,非常不易。如今该书正式面世,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让读者了解中华文明,感受中华文化之深厚底蕴与丰富内涵,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笔者不得不为专家们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叹服,亦为其决心和勇气动容。笔者仔细研读后,有以下几点感受:
第一,该书对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诠释和译写思路新颖,简明扼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该书首次对纷繁复杂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进行了整理,每一个术语的编写结构,由三大内容组成,文言文引自,现代汉语翻译,加上英文翻译,这些术语都按汉语拼音顺序列举,使得看起来杂乱无序、难以把握的思想文化现象一目了然,易于查阅,是现代人上好的学习材料。同时,作者还对这些术语的中文释义和英文翻译可谓言简意赅,例如该书对“大同”“天下”“华夏”的诠释通俗易懂,能使不同层次的读者很容易理解。从国内之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以这种形式和内容呈现的研究成果可谓前所未有。实际上,该书的每个术语都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内涵,如果按照常规的思路来解释,往往需要大量篇幅甚至可以写出一篇论文来,而该书对这些术语的解释都精炼成一小段简要的文字,而且还体现了现代学者对其研究的最新进展,造诣之深,非一般学者所能致。该书开启了一种新的重塑传统文化重要地位的方式,对学者而言,还可以将此书作为学术研究参考和引用的重要来源,具有重要价值。
第二,该书有助于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为加深国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正确理解和认同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和依据。一直以来,由于缺乏统一的解释和规范的翻译法则,一些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特征与思维方式的思想文化术语,尤其是一些核心的中华思想文化概念,在国际交流与传播过程中常常出现解释不一或误解误译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质量和效果。该书对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解释和界定虽不能也不会成为唯一的标准,但毫无疑问将会成为国外学者或普通民众学习中华文化,了解中国人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重要途径,而这种途径将对中外之间在各种层面和场合的沟通、理解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团队的研究成果主要以书本的形式呈现,这将更方便国外民众学习、理解中华文化。在笔者看来,纸虽非完美的书写载体,却是人们迄今为止能找到的克服时间和空间限制、功能最为均衡、生产最为便利的书写介质。正是纸赋予了书籍独特的传播效果。在大众传播媒介家族里,仅就文化力量而言,没有什么传播媒介能超出书籍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因此,通过该书对中华文化进行传播,对国外民众而言,不仅能为认识和了解中华文化提供统一的参考途径,而且有利于进行精准传播,增进中外双方认同,克服跨文化沟通障碍。笔者翻阅此书后发现,该书对所有术语的诠释和翻译大多是准确的,这就为保证顺利传播,促进理解和认同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世界来说,较少带有意识形态色彩,具有持久性和连续性,不易受到负面报道和评价的影响。因此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将更有助于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第三,该书的发行在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世界话语权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笔者认为,“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系列书籍以挖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因子为重点,对一些深深扎根于中国人内心,至今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文化精髓进行归纳、诠释、英译,如“怀远以德”“协和万邦”“仁者爱人”“顺天应人”等,这些文化要义实际上是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区别于西方的独特价值体系,至今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该书的出版就是要把这种中国特色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表达出来,并从中寻求话语自信。综观历史,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往往是这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同时实现不断延续并发展壮大的基因和不竭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发掘并彰显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推动力,成为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中华民族正发生着有史以来最伟大而深刻的变化,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为这一巨变提供精神文化支撑,对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解读适逢其时。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系列无论是作为一部文化辞典,为人们学习、研究提供便利,还是作为彰显中华文化魅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著作,其诞生都是十分必要的。长期以来,我国的对外文化传播主要以物质文化和艺术文化为主,例如我国的瓷器、服饰、丝绸、京剧、武术等在国外知名度高,影响深远,俨然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代名词。相比而言,思想文化的传播是当前中国对外文化传播中最为薄弱的环节。该书的出版反映了我国在文化传播上的重要转变和战略部署,可谓顺应实势,意义重大。然而,由于该系列还处在初创阶段,难免会有待完善之处。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
首先,术语的选取是本系列至关重要的工作内容,也是最难把握的部分。中华文明绵延千年,茫茫历史长河中,孕育并产生了无数优秀文化,这些优秀文化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实践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究竟哪些术语最能代表、反映中华思想文化的丰富内涵?该系列是否能够穷尽所有相关的术语?这是一个值得考量的重大问题。目前,单从第一辑来看,过分偏重文学术语,其涵盖面是远远不够的。例如“讽喻”“格调”“肌理”“良史”“镕裁”等,这些术语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作为中华思想文化的典型拿来诠释是值得商榷的。
其次,书中列出的术语并不能完全体现中华思想文化的独有特质和深刻魅力。在笔者看来,此书的重大价值并不仅仅在于为读者提供学习或研究的参阅途径,更重要的是向所有读者展现中华文明深厚历史底蕴,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光辉和魅力所在。尤其是对于国外读者而言,让对方认识到中外思想文化的差异之处,在认知文化差异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获得对方的理解认同,这将是本书承载的十分重要的历史使命。笔者认为,在跨文化交流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跨文化冲突,造成这种冲突的根源在于文化的异质性,而清楚地了解对方文化与自身文化的的差异性是实现文化间求同存异、互通有无的真正交流的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因此,本系列在术语选取上应有所侧重,着重选取能够反映中国人民思想文化特质的术语,尤其是中华思想文化中着重区别于西方文化而又对现今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行事风格等产生深远影响的文化术语。由此观之,本系列目前选取的诸多术语不仅未能很好地体现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而且对国内许多读者而言也相当陌生。
此外,第一辑在术语诠释和英译上仍有待完善之处。在术语的诠释方面,从原文到现代汉语的翻译,没有做到一一对应,不尽如人意。例如,书中将“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礼记·中庸》)”翻译为“‘诚’,是天的法则;达到‘诚’,是人的修养路径。”将“形而上者谓之道。(《周易·系辞上》)”翻译为“有形之上者称为道,”这句话几乎等于没有翻译。而且,书中术语全部选自中国古籍经典,因此作者在作出相应诠释时多处涉及到中国朝代的表述,而这些表述作者只是用汉语拼音代替,并没有用数字标注确切的公元纪年,这种方法对国内读者而言自然不难理解,但对国外读者而言,由于对中国诸多朝代没有大致的时间概念,就很容易产生困惑。
在术语的英译方面存在不准确或处理不恰当的问题。例如,该书将“王”直接翻译成“king”,“王道”翻译成“kingly way”, 中国的“王道”能否简单以“king”来对应笔者是质疑的,而“emperor”似乎更贴切。笔者进一步认为,对一些富有中国特色,饱含历史底蕴的术语没必要做出英译,而是鼓励用汉语拼音代替,成为专有词汇。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多术语被英译后往往会丧失其本真。例如,书中将“大同”译为“universal harmony”,“九州”译为“nine zhou”,“滋味”译为“nuanced flavor”等等,这些翻译都与其本来的意思相差甚远。目前,我们虽不能要求所有的西方人都学习中文,但是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远见,树立文化自信,向西方广大民众普及一些重要的中国概念。如果没有专属中华文化的词汇,所谓文明之间的对话将永远是西方的独白。
在笔者看来,本系列一个非常值得赞赏的亮点是不仅对中华思想文化术语进行了简要诠释,而且还给出了英译。作为跨文化交流手段,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流中,翻译的作用举足轻重。这是因为,翻译在建构它者文化形象的同时,通过特定的方式,翻译实际上还可以帮助建构自身的文化形象。如今,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中国的文化输出也有着越来越多的自信,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和外国学者自愿地承担起翻译中国文化的任务。就本系列而言,通过翻译,确实克服了跨文化传播的符号异质性障碍,但如果读者从深层次考察会发现,作者对这些文化术语的翻译并没能达到帮助读者在脑海里建构中华文化形象或者勾勒出一幅文化图景的地步,大多只是平铺直叙的解释性翻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跨文化传播的效果。笔者期望看到的是,透过作者的翻译,能够带给读者相应的启发或思考,让读者有一个可以通过想象认同的文化空间,进而达到心灵层面的相互沟通。
瑕不掩瑜,《中华思想文化术语1》的出版是值得赞赏和振奋人心的。在文化差异性凸显的背景下,强调从传统文化入手,从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寻找文化自信、寻找与西方文化平等对话的“话语”,是固本强体的历史抉择,是民族文化复兴的战略选择。这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使命,实现这项使命刻不容缓,需要每一个子民的反思和争取,需要全社会的齐心协力。笔者对此书的面世甚感欣喜,它昭示了我们在复兴传统文化的大道上迈出了光辉的一步,这必将成为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期待后续的一系列成果为实现民族的光荣使命带来更多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