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中文

资讯动态

2016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大赛即将全面启动


2016年4月26日  


经过数年的筹划与准备,“2016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大赛”(以下简称“大赛”)终于要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了!本次大赛融学术性、创意性和高规格于一体,面向全国多个省市的在校中学生而展开。“大赛”围绕“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及相关中华传统文化等核心内容,以知识竞答、学术论文撰写、创新演绎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内涵、创意作品设计制作等方式,开展一系列培训及赛事活动。本次大赛主要有以下几大亮点。


一、强大的品牌影响力

大赛依托国家重大项目“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以下简称“工程”)。作为本次大赛的学术指导单位,“工程”在2013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旨在梳理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民族思维方式、体现中国核心价值的思想文化术语,用易于口头表达、交流的简练语言客观准确地予以诠释,在政府机构、社会组织、传播媒体等对外交往活动中,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国情、历史和文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外研社)是本次大赛的主办单位。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外语出版机构,外研社拥有优质的学术平台和丰富的大型赛事筹办经验。2016年,外研社着眼于拓展现有的品牌赛事,开展全新的中英双语赛事活动,并在活动中将中国文化和外语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能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外研社致力于成为中外文化传播交流的使者和桥梁,在把外国优秀文化“请进来”的同时,更希望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2016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大赛”应运而生,在“工程”的依托和外研社的主办推广下,本次大赛拥有了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在向全国中学生推广和传播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及其背景知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多角度的学术视野

大赛意在推广传播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促进中外文化的互动和交流,参与其中,不仅可以聆听中外文化的不同声音,而且还能感受多角度的学术交锋和思想碰撞。

首先,本次大赛以中英双语为特色。在很多比赛环节中,参赛选手都需要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次,本次大赛特邀多名国际知名汉学家参与,他们的加入为大赛提供了国际化视野,不仅从中国角度出发去理解中华思想文化,同时也站在国外研究者的角度来解读中华思想文化。这样的多角度诠释更加有利于传播和弘扬中华思想文化。最后,大赛还邀请到众多国内、国际知名教育机构作为合作伙伴参与到活动中来,包括大赛承办方北京少年行科技有限公司、大赛合作单位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外研文化教育基金,以及特邀单位哈佛大学上海中心和沃顿商学院北京中心等。


三、权威的学术支持

本次大赛特邀众多国内外知名学者和汉学家参与编题及评审工作,确保了比赛的学术性、国际性和创新性。和历史、哲学、文艺、翻译领域的顶尖学者们面对面交流,这不得不说是本次大赛的又一大亮点。

韩震: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陈明明:曾任中国驻新西兰、瑞典大使,现为外交部外语专家、公共外交顾问,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全国翻译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

黄友义:曾任国际翻译家联盟副主席、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中国翻译协会秘书长,现任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英语专家委员会主任。

李照国: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翻译专业委员会会长。

聂长顺: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心教授,武汉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学术企划部部长。

王博: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主任、教授,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院长、道家研究中心主任。

袁济喜: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西南大学特聘教授。


四、全方位的能力提升

为了适应当代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培养综合能力过硬的中学生,大赛设置了多元化的比赛形式。知识问答、学术论文写作、现场答辩、专家实训营、创新演绎等多元化比赛环节不仅提高了大赛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更能在全方位锻炼和提升参赛者的能力。


五、丰厚的参赛奖励

除了以上几大亮点之外,本次大赛还为各位选手准备了丰厚的比赛奖励。在大赛中获奖的选手将有机会获得高额出国留学助学金、论文结集出版资格、中华思想文化交流青年使者勋章,以及国际学术科研项目参与资格等各种奖励。

“2016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大赛”秉承“解读中华民族精神基因,探寻中华思想学术魅力,展示传统文化当代创意,推进世界文明多极对话”的理念,提升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为青年学子们提供展示才华的国际化平台,培养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传播中国文化的公益心与责任感,以爱心铸就梦想,以行动回馈社会。


文/郭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