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中文

资讯动态

职人的故事:《我在故宫修文物》

2016年3月7日   来源:光明网

有这么一个单位,我们权且看看他们的福利。在全中国最金贵的地界上办公,办公园区面积达72万平方米,建成时间有596年之久。该园区曾经为24个国家最高领导人居住生活办公所用。工作伙伴有自己的徒弟和其他组的师徒们,除此之外,还有庭苑内的花草树木摇曳为伴,它们已经长大到跟红墙灰瓦私相授受的身量。逢果实成熟的季节,以纸为兜,接下果实即刻享用。时不时还会有几只串门讨食的猫,毫无惧色的接受人们的善意。工作时间朝八晚五,工作的对象虽是物体,因着千百年的生命,需要倾尽全力的专注和爱护,它们是时间沉淀下来美的集合,频繁静谧的交流会妆容你,而你在重现它曾有的风貌过程中更会加深彼此的默化。周一园区内的宁静为你们独享,其余时间都会接纳来自各地的人们前来观赏它,这时,你若漫步其中,或许会有一种叫做成就感的暖流充盈。

你需要付出的:专业技能上,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锤炼自己,克制自由创作意志,只为更好的迎合和保留它们;工作态度上,责任感及喜爱自不必言,从容平和且能自娱的心态更适合与它相处;生活上,需要避免一切浮奢繁复矫饰的外在修饰,远离香气。除此之外,它似乎也不会对你提出更多的要求。


这份工作就是故宫文物修复。一个新鲜出炉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传达给我们发生在这个世界的故事。自从由豆瓣文青中炸出的一小波艺术爱好同好者自发推广后,在播出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此片就被推到了9.5分的高分,这看似口语化朗朗上口的题目以朴素真实的视角还原给我们一个文物复原背后,这些操刀“主治大夫们”的工作日常。三集的篇幅短小紧凑,并不能全面描摹整个行业的面貌,退而求其次的以故宫博物院九十周年院庆展项目的修复幕后花絮方式切入,让他们自然生发。


故事从需要多部门配合共同修复的一批大件屏风开始讲起,在忙碌嘈杂的现场,每个组都在着力对属于自己专业领域内的区块做修缮,也免不了因为器物整体的连贯性要组与组之间协同合作,调整方案。热闹大型的修复场面毕竟少数,大多数的情况下,他们都只是守在工作室内独自面对着库房运来的一个又一个修复对象。由于他们是现代职业中鲜有的以师徒形式绵延下去的行业,钟表组的修复技艺甚至从未断档过,但所收弟子并不多,这使他们的工作更富有孤独感。老一辈的师父们大多早早入门或世家门第,在故宫内,跟着更早的师傅们,从零开始,调染工漆透润宣的能力慢慢琢磨体会,造就了他们从容宁静的人格面貌。而新晋的学徒们多出于美术类院校的名门之中,已自带良好的绘画能力和动手创作能力,只静待时间的考验和着色。

对较为年长中正在进行时和将来过去时的修复专家们来说,他们用不同的行为表现和感悟独白传递着各自的眷顾。钟表组将要退休的专家王津老师,会在博物院钟表展示区内静静打量自己参与修复过的钟表,略感惋惜这些精美绝伦技艺精湛的工艺品最终只能以静默的方式展示;而陶瓷组专家王五胜老师偶尔也会为自己退休后的生活畅想一番,列出愿望收割单;织锦组的陈杨老师在缂丝修复的过程中,透露出缂丝这种繁杂精细的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而木器组的屈峰老师自我剖析的更为触动人心,赋予文物以人格,将儒家格物致知的核心理念做到身体力行;书画组的杨泽华老师多少是个异类,自备吉他驱压,自带少年燃点的活泼性格与年龄脱节,在碰到名画修复机会的时刻还会雀跃异常。从这些轻描淡写的追忆,严谨认真的自我要求,甚至是自娱自乐的喜悦中,都可以看到他们对文物修复工作深沉的爱。

所以大体上,我更愿意将此片看成职业宣传片,它期望被更多少年逐梦人所了解,彼此寻找与被寻找那些愿意与文物本身,文物制作者,前期文物的修复者们隔空对话的人,让他们交付毕生所学,窥探文化轨迹,以格物之念修身修心,最终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



文/王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