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8日 来源:文化课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在“中国式奋斗:两代学者的对话”主题研讨会上发表演讲。
“现在社会普遍认为80后、90后浑浑噩噩、安于现状,缺乏一股奋斗的‘气’,但是《中国式奋斗》给出回应,中国的年轻人其实是有更高远的梦想的。”上周,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在“中国式奋斗:两代学者的对话”主题研讨会上表示。
该研讨会围绕纪录片《中国式奋斗》展开,由北京团市委、求是全媒体发展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单位举办。
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宣传部部长孙明介绍,纪录片《中国式奋斗》基于“北京青年1%抽样调查”10.8万份有效问卷的数据分析,围绕7个群体普通青年的故事拍摄,包括《漂着的梦想》(“北漂”艺术青年)、《创造的人生》(在京创业青年)、《“光环”的背后》(机关事业单位青年)、《守护的价值》(媒体从业青年)、《燃烧的火炬》(青年教师)、《脚下的土地》(农业青年)、《梦想的起点》(在京外国青年)等7集。
孙明指出,“在乐于讨论‘小时代’的今天,对于原本应该是五味杂陈的奋斗的描述和评论却是苍白肤浅、乏善可陈的。”他提出纪录片《中国式奋斗》的一个亮点是“从10.8万青少年奋斗样本中,选择三十多人的生活进行深描,并赋予它们学术的深度和尊严。旨在将‘奋斗’重新带入学术的视野”。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从奋斗、梦想、探索与反思三个角度分享了自己的观感。他认为80后、90后作为中国仅有的两代独生子女,“他们最需克服生存没有压力带给人的怠惰,努力奋斗。”此外,他将年轻人个人的奋斗与国家的前途相结合,提出“100多年中国人的奋斗到今天有了更高远的梦想——把这个国家带到更高远的境界。《中国式奋斗》中年轻人能够把高思在云和脚踏实地结合起来,他们个人实现自我梦想的动力聚合起来就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动力。”张颐武认为《中国式奋斗》回应了社会对于80后、90后的偏见:“中国的年轻人其实是有更高远的梦想的,他们通过每一个微小的生命的绽放,给中国更多的东西,给这个世界更多的东西。”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室主任田改伟从基层组织的角度论述了“中国式奋斗”。他认为“中国崛起的奥秘、个人奋斗的前途都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他梳理了党组织服务群众所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1帮扶模式,即一个干部帮助一个村庄,一个党员来联系一个贫困户,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第二阶段是网格化模式,就是把基层党组织、把这个社会划成一个一个的网格,每一个党员负责一个网格,群众有问题向党员反映,党员牵头处理;最近的一个模式是区域化党建模式,就是党组织来协调这些村庄的或者社区的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党的建设的各方面资源,来给群众提供服务。此外,田改伟也关注到“近几年,基层党组织中,年轻人的队伍在日益壮大”。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何建宇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表达了自己的“感动与感谢”。他与大家分享了他在地铁四号线上看到一个名为《见证》的公益广告:“它是一个上海塔吊的工人拍的外滩的景色,他站得高,看得远,也拍得美。我看到这个广告很高兴,因为在地铁上的公益广告用了工人的作品,反映了工人新的形象。另外一个方面我也觉得有点小遗憾,因为他描述这个工人是见证者和建设者,其实展开一点他更应该是这个城市的参与者和分享者。”推及《中国式奋斗》,他认为那些奋斗中的年轻人,除了是建设者与见证者,也更应该是分享者与参与者。
此外,何建伟从自己社会学专业领域阐述道:“这个片子还是社会学纪录片,这个里面是基于1%的抽样调查,10多万份的调查问卷以及深度访谈,从社会角度来说方法上面还是比较严谨的社会性调查。”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潘维教授与青年分享了“我的关于奋斗的感想”,他认为“在一个出色的、强大的国家中,个人的奋斗更容易得到认可与尊重”,同时,人的奋斗和出色离不开群体的支撑,潘维认为“真正成功的人是不讲个人奋斗的,他是要把自己出色的成就归结于他的团队,因为这是事实。”此外,潘维还提出“只有组织起来才有力量,只有组织起来才有家,有了家我们才有了一个根,觉得自己不心虚。”
(澎湃新闻记者 赵振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