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04日 来源:腾讯文化
著名学者、文化批评家朱大可,一直以思想前卫、言辞锋锐在文化界享有盛名,被誉为“中国文化守望者”。但文化守望,从来都不是文化守旧,在采访中朱大可,对当前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一直持警惕态度,他表示,“大陆儒家现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试图把西学和国学中的其他学派都排除掉。大陆儒家表现出唯我独尊、一家独大的傲慢,这是一种危险的思想倾向。”
自去年《华夏上古神系》推出以来,这本集朱大可20余年学术研究成果的著作对很多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产生了很大影响。它跨文化的视野,多种学科工具的灵活运用,也在印证朱大可“历史研究需要想象力”的治学理念。
11月24日,朱大可做客腾讯思享会冬季活动现场,并接受腾讯文化独家专访,畅谈从器物、空间到文化、文明的历史脉络,以下为相关内容的内容整理:
朱大可
朱大可提出三大发明模式:瓷、茶、丝的三位一体
腾讯文化:你提到文明更注重于物质性的层面,从这个角度如何来理解中国文明?
朱大可:你所说的中国文明,准确地说就是华夏农业文明,它世界贡献主要是器物性的。以前是“李约瑟模式”,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四大发明”:活字印刷、造纸术、火药和指南针,关涉的往往是航海、战争和信息传播等较为宏大的历史叙事,跟日常生活方式没有直接关联。我提出另一个“三大发明”模式,也就是瓷、茶、丝的三位一体,这是中国文明所输出的另一组重要器物,它产生的世界性影响,是直接改变西方人的微观生活方式。
毫无疑问,瓷,“china”已经成了中国的一个代名词,它改变了西方日常生活中锅碗瓢盆之类的盛器结构。中国古瓷原来是二元配方——磁石加上高岭土。高岭土当时只在景德镇的高岭才有,瓷匠们发现,只要按一定比例把高岭土和磁石混在一起,能明显增加瓷器的强度,人们因此得以烧制大型的瓷器,像“龙缸”之类,这是一个重要的变革。这个变革据说起始于元代。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今天所有的西方瓷器全都来自中国。西方传教士从中国获取二元配方以后,很快在欧洲也找到了类似的高岭土,所以他们仿照中国的配方也造出了瓷器。不仅如此,他们还加以改造,添加了一种全新的元素,那就是用牛骨制成的骨粉。这样一来,二元配方就变成三元配方,他们制成的瓷器比中国的更加洁白、细腻、轻薄和透亮,世称“骨瓷”。英国皇家道尔顿瓷,就是这种骨瓷的代表。
瓷器的最大功能,是可以用来盛放茶汤。这就说到茶。茶在英国的流行,一开始是因为当时咖啡歉收,然后发现可以用茶叶来代替,于是大规模从中国引进。但茶叶很容易上瘾,所以在贸易中十分走俏,一度导致英国白银大量流向中国,后来英国因为实在没有办法支付白银,才决定用鸦片代替,从而引发鸦片战争,导致华夏农业文明及其帝制的崩溃。
由于进口的中国茶叶过于昂贵,英国人便在土壤和气候适宜的锡兰和印度格萨姆邦大面积引种,从而极大地降低了成本。茶叶原本是皇室和贵族的奢侈品,价格降低之后,中产阶级平民也都跟着喝茶,于是下午茶在英国风靡一时,并迅速培育出了一整套下午茶礼仪和文化。
此外,茶叶还带来了英国消费市场的骨牌式连锁反应。茶汤偏苦,为了矫正它的味道,就要模仿咖啡配方,在茶水里注奶,这就大大刺激了奶制品和畜牧业的发展,此外还要加入糖,于是从中美洲大规模进口蔗糖。喝茶的时候,还要配上精致可口的饼干,这就带动了英国糕点烘焙业的发育,而且喝下午茶时必须身穿体面的衣服,于是畜牧业、制糖业、服装业、首饰业、化妆品业,全部都被带动起来了,由此形成一个生气盎然的产业链,并改变了英国人的消费和生活方式。
最后再来说丝。丝在华夏文明中是最古老的,也是影响最悠远的。现在很多人都认为丝绸之路始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这个是根据司马迁在史记里的记载。但考古学的证据显示,在埃及古城底比斯的木乃伊身上发现了丝绸残片,该残片是公元前一千年前的,而中国当时是全世界丝绸的唯一来源,这就说明国际贸易早已开始,中国丝的出口时间也远比汉代要早,至少在商末周初就已经启动。
三星堆文化
历史学研究需要洞察力
腾讯文化:在我们以前的世界观里,商末周初的时候,东西方还是相互隔绝的历史孤岛,那这种国际贸易是如何实现的呢?
朱大可:那是一种陈旧的历史观。现在的历史学研究确实是需要洞察力的。对于那些循规蹈矩的研究者而言,真正的障碍不是缺乏考古和文献证据,而是对既有的历史证据视而不见。同时,我们还需要天真灵动的想象力。历史想象是驱动历史认知的基本动力。
说回贸易路线。在商朝的时候,中国丝的生产制造中心是在长江流域。长江东部是太湖领域,可奇怪的是,太湖领域它没有形成对外出口的路线,至少到今天为止还没发现任何证据。长江西部的生产中心则是蜀锦产地——四川盆地,三星堆遗存就是最重要的考古学证据之一。三星堆墓中没有发现丝绸,一则因为丝绸本身很难保存,二来三星堆被火烧过,丝绸根本无法逃过这样的劫难,但我们在三星堆发现了大量印度洋海贝和南亚亚洲象的牙齿,这表示在成都跟印度之间是有贸易来往的,而且是一个非常固定的大规模的贸易。因为丝绸有独一性,价值高,又轻便,所以成了当时贸易往来中的最佳贩卖品。
具体的路线,应该是从成都经过云南、缅甸,泰国、到达印度,再从印度传播到波斯,波斯传到希腊和埃及等地,这就是南方丝绸之路。南方丝路沿线的贝币发现,是这方面的重要证据。当然,这个道路是很漫长的,不可能一个人从头走到底,中国人也只是到云南这一块为止,它是像接力棒那样一站站递送出去的,到每一站再由当地人分销和转贩,属于分段式贸易。这种贸易输送的不仅是物品,而且还有文化。它不仅是一种输出,同时也是输入,这是贸易的本性。我觉得“丝绸之路”是一个有缺陷的命名,因为它只表达了输出和推销的一面,却没有表达输入和吸纳的一面。
明清家具
中国制造的廉价,是因为没有精神向度
腾讯文化:器物能承担文明,像你提到的,首先源自于器物本身的品质,那如何看待当下同样遍布世界各地的中国制造?
朱大可:当下的中国制造,形成“量大价廉”的商品形象,但它并没有演绎出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明代器物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士大夫生活方式。明代朝政是极其黑暗的,出生于江南的朝官,退休后就返回故乡,营造自己的“咫尺山水”的家园,这种道家式理想推动了新生活的兴起。与此相应的是,以苏州为核心的江南器物制造得到飞速发展。
当时全中国苏州的木匠最好,而在华夏农业文明体系里,木匠是所有行业中的领军行业,它带动了石匠、泥瓦匠、花匠、铁匠等各种行业,所以苏州及其太湖地区,就成了器物制造中心、器物贸易中心、器物运输中心,以及器物使用中心。江南园林营造了一个生命的舞台,把这些符合士大夫美学趣味的器物全都放进去,构成一个独特的封闭空间。他们就在那个舞台里生活,饮酒作乐,醉生梦死。如果没有这个价值空间,这些器物会有什么意义吗?我看没有任何意义。
廉价品只能解决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只有精致的器物制造才能为精神提供营养。现在中国还在低级层面上徘徊,它没有跟我们的精神生活建立起一个有力的关联度,这是中国制造最大的问题:它跟精神是切割的,甚至有彼此排斥和对立的趋向。
中国现在只是西方文明的投影
腾讯文化:器物层面,现在大家都在强调创新;文化层面,也有很多人在做儒学复兴,这种努力是否有助于修补这种器物与精神的断裂?
朱大可:华夏农业文明在19世纪末迅速衰败,瓷茶丝的出口量锐减,被欧洲瓷、英国茶和日本丝所取代。20世纪的“斗地主”运动,是对农业文明的最后一击,因为乡绅及其宗族管理系统,是华夏农业文明的根基。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本质,就是重新开放门户,允许西方现代工业文明投影到中国大地上。我们已经看到,经过40多年的努力,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初步形成一个投影式文明的框架,文明的这种投影性质,决定了中国制造业的基本属性——它的所有东西全部是克隆、拷贝和山寨的。
投影式文明所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才能终结克隆拷贝的程序而转向创新。这种创新不是在西方工业文明的概念基础上,玩一些小发明小改良,就像日本和韩国那样,而是提出一些根本性的原创概念。欧美工业革命的动力是什么?首先就是蒸汽机革命,后来变成电力革命,石油革命、都是全新的能源和动力的发明,包括后期的电子通讯,也形成一种强悍的信息动力。目前在中国,我们暂时还看不到这个级别上的任何革命动向。而这才是新文明崛起的基本条件。只要拥有大规模的原创的新能源和新技术,中国就能改变“投影文明”的现实命运,转而成为一种新文明崛起的信号。
“文明”跟“文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这个概念已经被汤因比彻底混淆了。他描述的文明的冲突,实际上是文化的冲突。文明这个概念,更强调物质、能源和技术,而文化则更注重思想、宗教、伦理和文艺。尽管中国传统文化在20世纪备受摧残,但它还能通过某种方式加以修复,延续自己的生命。西方投影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看起来是两个彼此不啮合的齿轮,理论上会发生剧烈的冲突,但事实上,它可以在个人生活的层面得到缓解、协调和融合。这时,社会个体的自由的文化选择,就将变得非常重要,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情趣和需求来自由选择。日本和韩国为什么在文化上没有出现和西方文明的冲突呢?就是因为它保障每个个体拥有文化的自由选择权。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什么,而不需要政府去代替他做选择。一个韩国人可以选择新罗国的历史文化,也可以选择中华文化、基督教文化、美国文化或日本文化。这是一个良序的自由选择生态,而自由选择的前提,就是这些文化学派的多元并存和自由生长的,足以形成一个丰富的可供选择的菜单。大陆儒家现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试图把西学和国学中的其他学派都排除掉。大陆儒家表现出唯我独尊、一家独大的傲慢,这是一种危险的思想倾向。
蜂巢化的小区建设,导致人和人不再有关联
腾讯文化:那从器物和空间的角度,你觉得应该如何去培育文化上的自由生长?
朱大可:现在中国的空间基本上是被规训的。比如现在的小区建设,就相当于把原来的一个私家花园模式变成一个蜂巢化的集体模式。当然,小区里也会提供一个大花园,你也可以在其间散步,但这个空间基本上是个伪空间,它和居住楼是截然分割的,你必须走下楼去,才能进入这个花园,它跟居民的关系是半疏隔的。
板式楼房的结构,空间上是高度节省的,因为开发商要考虑成本嘛。比如说每家门口的走廊,它是节约型和高度功能性的,只要人能穿过就可以,它的设计,不会让人想在那里停留、休闲、散步和议论,而是让你快速通过,进入电梯,仅此而已。这种住房和花园的二元对立,是今天的小区建设的最大诟病,它的后果,就是居民之间被水泥墙所切割,没有关联,根本无法形成强烈的社区关注。
要想改变它,就要给发展商和设计师上课,告诉他们什么叫做必要的公共空间,如何在你的板楼里让人们停留下来互相讨论,交流社区话题。空间既是文化的表达,同时它也能推动文化的改善。比如说现在校园教室的结构设计,都是老师讲台在上面,学生在下面,而且桌椅都是用螺丝固定在地上的,它是一个居高临下、二元对立、教师规训学生的死硬结构。这种设计严重违反了现代教育理念。西方学校早已淘汰掉这种教室了。讲台和课桌椅可以随时移动和调整,老师跟学生可以平等地坐在一起,形成圆桌式的对话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微观权力出现了平等和民主的倾向。
你会发现,一种良好的空间设计,完全可以实现对文化的反哺,去修正已经错位的文化形态。这才是我所期待的人本主义的设计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