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6日 来源:北京晨报
米塞斯是20世纪最出色的经济学理论家之一。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虽然才华横溢,但从未得到一个付薪的学术职位;他的思想观点超前,以致备受主流思想界的冷落和打压;他热爱祖国,但由于其犹太人身份,不得不背井离乡。
有学者指出,若没有米塞斯的移民美国和他在纽约大学不知疲倦地传播奥派经济学理念,现代奥地利经济学派是不会存在的。
对于奥派经济学的复兴,米塞斯至少做了两件事保证了这个学派思想传统的延续。其一,在纽约大学创建研讨班,薪火相传,培育新人。其二,撰写并出版了《人的行为》这部巨著,为奥派经济学奠定了系统而清晰的理论基石。
米塞斯:《人的行为》
“不朽的名著,没有时效问题,因而也没有‘过时’的翻译;有的,只是无常的‘时运’。”这是本书译者夏道平先生在1991年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出版的《人的行为》(繁体版)修订版译者序中的第一句话。
夏道平,1907年出生于湖北省大冶县保安镇,193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学系。本想在学校任教后公费出国,不料因中日战争爆发,悲愤之下弃笔从戎,1949年孤身一人来到台湾,后因雷震之邀参加了《自由中国》期刊的筹备工作并成为其主要撰稿人。因缘际会,同乡兼校友詹绍启先生1957年寄给夏道平一本英文杂志,里面有米塞斯《官僚体制·反资本主义的心态》一书的内容摘要,随后夏道平翻译该书并在刊物上分四期连载,为其以后接受奥派思想、翻译奥派名著埋下种因。
刊物被查封后,夏道平又回到大学教书,忍受着孤独寂寞,埋首翻译奥派经典名著。除了早年翻译的《官僚体制·反资本主义的心态》,他又翻译了米塞斯的《经济学的最后基础》和《人的行为》,继而又翻译了哈耶克的《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以及德国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洛卜克的《自由社会的经济学》,其中耗时最长、最费心力的要数八十万字的《人的行为》。
夏道平翻译的《人的行为》,简要归纳有三个特点:
一是翻译同研究结合起来,而非单纯的翻译。秉持当代奥派经济学的市场经济原理及站在推动经济自由的立场上,夏道平针对当时台湾物价管制、金融管制、通货膨胀、累进税及工会等问题大加批评,并从个人自由的原则出发,积极宣导奥派经济学的思想观念和财经政策,切实推动台湾的经济自由。
二是翻译的严谨程度,认真到字斟句酌。比如本书原名,夏道平坚持翻译为《人的行为》而不译为《人类行动》,为此夏道平竟作了近千字的解释。从纯粹翻译学的角度,可以仁者见仁,但浸淫于奥国学派思想精髓,再结合文字仔细推敲,在当今的翻译界,夏道平的认真精神是值得推崇的。
三是翻译不忘传承。夏道平是在苦寂的环境中翻译《人的行为》,正像他所说:“一向浸润于这本不时髦冷门书的译者,好像是寻芳于幽谷的人,虽然也常享有独乐之乐,终不免有点寂寞之感。”所幸夏道平结识了吴惠林、谢宗林两位年轻博士,他们是年轻辈难得的向往自由哲理而不满足于技术层面的经济学者。夏道平在同他们的日常谈论中每每提到米塞斯、哈耶克诸人的著作,吴、谢两人也开始阅读尘封已久的《人的行为》初版并进而产生追溯奥派经济理论渊源的兴趣。正像台湾学者马之骕所说:“夏道平先生不但是自由经济学家,亦具有教育家的风范;不但是奥派理论的实践者,也是奥派思想的布道者。”
夏道平是我的祖父,对祖父的译著难免有溢美和夸口之嫌。但作为译者的夏道平曾反复强调:“读者若有耐心对照原著阅读而发现译文的错误,不管是严重的或无关紧要的,译者都竭诚欢迎批评指教。要树立翻译界谨慎负责的风气,固然要靠译者本身的自律,同时更有赖于众多的读者之严格督责。”谢宗林先生指出,从当今学术发展水平来看,译著还存在诸多瑕疵,因此谢先生正着手重新翻译米塞斯的《人的行为》。这种严肃认真的学术探索精神,正是米塞斯和夏道平所期待的。
米塞斯和夏道平,他们的行为和他们的信念是高度一致的。如今夏道平译《人的行为》大陆简体版终于出版,作者和译者虽已双双长眠于尘土,但定会携手含笑于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