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中文

工程概况

李学勤

 

 1933年生于北京,曾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至1953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著《殷虚文字缀合》。1954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后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员,1985至1988年任副所长,1991至1998年任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成立后,任第一、二届委员。任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二至四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现任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历史系及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中国先秦史学会名誉理事长,楚文化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国钱币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等。

1984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获“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突出贡献者”称号,2002年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2013年获首届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身成就奖,获2013年度孔子文化奖,2014年获“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

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起,多次在欧美亚澳及港台地区任教讲学,如:1981至1982年任英国剑桥大学克莱亚堂客座院士,1985年任日本关西大学客座教授,1988年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远东史系客座教授,1990年任美国加利弗尼亚(伯克利)校聘教授,1993年起任泰国华侨崇圣大学名誉教授,1998年任美国达默思大学蒙哥马利教授,2001年任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2003年任韩国明知大学客座教授。2012年获香港浸会大学荣誉博士。1986年被推选为美国东方学会荣誉会员。1997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学科范围是中国先秦史和古文字学,涉及甲骨学、青铜器研究、战国文字研究和简帛学等各方面。在甲骨学研究中,建立了殷墟甲骨“两系说”的分期理论,发展了“非王卜辞”的研究,并首先鉴定出西周的甲骨文。在青铜器研究中,强调“形制、纹饰、铭文、功能和工艺”五因素综合研究,推动制订西周金文历谱,在分期上取得新成果。在战国文字研究中率先提出进行综合研究,提出“五系说”,使这一学科分支趋于成立。在简帛研究中,参加整理马王堆帛书、睡虎地秦简等多种珍贵材料,2008年以来全力主持整理清华简,将简帛学与学术史研究结合起来,有明显成绩和影响。
主要著作有《殷代地理简论》(1959)、《东周与秦代文明》(1984)、《新出青铜器研究》(1990)、《比较考古学随笔》(1991)、《周易经传溯源》(1992)、《简帛佚籍与学术史》(1994)、《走出疑古时代》(1995)、《古文献丛论》(1996)、《四海寻珍》(1998)、《夏商周年代学札记》(1999)、《重写学术史》(2001)、《中国古代文明十讲》(2003)、《中国古代文明研究》(2005)、《青铜器与古代史》(2005)、《李学勤早期文集》(2008)、《文物中的古文明》(2008)、《通向文明之路》(2010)、《三代文明研究》(2011)、《初识清华简》(2013)等20余种,学术论文近600篇。有的已有英、日、韩译本,多种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