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18日 来源:凤凰网综合
资料图
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一个千古流传的动人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可是,七夕节演变成为今天的情人节却可能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现存关于乞巧节最早的记载是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书中写“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在古代,农历七月初七夜妇女们会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 。
乞巧节最开始为了纪念织女。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当然,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姻缘,但并不能因此就将其称为“情人节”。
关于七夕的风俗,从汉朝开始便有记载,只是鲜见“情人节”的内容。乞巧的方式因年代地域的不同皆有差异,最有名的是晒书晒衣的习俗,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讲,郝隆七月七日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此外,还有蛛丝乞巧,是把小蜘蛛放在盒子中,以其织网疏密为得巧多少。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还有些地方流行穿针乞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元代陶宗仪的《元氏掖庭录》:“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明清时流行投针验巧,是指在水盆中放入缝衣针,以盆底针影形状判断是否“得巧”。在一些地方还有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拜魁星、吃巧果、染指甲等习俗。这些习俗在历史文献中也都是有据可考的。
乞巧节也传到了日本、韩国等地。日本七夕节也是为了祈求姑娘们能拥有一身好手艺。此外,日本还会举办一年一度的“七夕祭”,人们身穿传统服装,载歌载舞,太鼓阵阵,“短册”飘飘的街头巷尾挤满观看和游玩的大人孩子。配合“七夕祭”的,还有每年夏季的烟花大会。韩国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风俗就是祈求织女星,当天早晨妇女们把瓜果放在桌子上磕头祈求,希望自己织布的手艺越来越好。可见,七夕节至少在传入日韩等国时,并不是情人节。
那么,古时的“乞巧节”为何会变成今天的“情人节”呢?除去商家们的刻意炒作、制造噱头,并以此来刺激消费不说,最大的功劳应该归于我们历代的文人骚客们。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
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
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
唐·李商隐
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行香子·七夕
宋·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这些美艳动人的诗词都借牛郎织女的传说,表达作者对于浪漫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它们几乎将传统的七夕习俗都过滤掉了,再加上流传范围之广、名气之大,于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便产生了:乞文求巧的七夕节变成了追求爱情的情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