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6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老一辈训诂学家对王宁影响深刻。但在学术理念上,她坚决反对固步自封,主张在传统语言学的继承与发展中,要勇于和善于结合自身的特点,汲取国内外一切语言学流派的科学方法和优良的治学精神。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宁是一位长期从事古代汉语及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研究的学者。她是汉字构形学、汉字字体学等研究的开创者;她是我国最早用计算机手段进行古汉字与古汉语信息处理的学者之一;她对国家语言文字规范也有诸多贡献,是国务院今年6月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组组长。
来到王宁书斋,映入记者眼帘的尽是满满的书架,仿佛徜徉在知识的海洋。
坚守和继承同时进行
王宁说:“我是无意之间跨进了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殿堂。”王宁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在父亲的教导下,她完成了国学启蒙。1958年,王宁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被分配到当时的青海师范学院任教。1961年,她考取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研究生,师从著名训诂学家陆宗达教授。那年她25岁,满怀激情,从此走上了教学和研究传统语言文字学的道路。
老一辈训诂学家对王宁影响深刻。自1985年起,王宁致力于训诂学的现代转型研究,她与陆宗达合写的《训诂方法论》及自己完成的《训诂学原理》开启了现代理论训诂学新的一页。她着重研究蕴藏在《说文解字》中的小篆构形系统和由章太炎《文始》开创的传统字源学。她领衔整理的《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和所写的“前言”,以及研究“章黄之学”的论著《论〈说文〉字族研究的意义》、《章太炎与中国语言文字学》和《论章太炎黄季刚的〈说文〉学》等,深刻阐发了章、黄在传统语言学向现代汉语语言学过渡时所起的重要作用,被认为是当前“总结性地探讨了章黄‘小学’理论核心之作”。
与此同时,她深入反思了传统语言文字学曾一度断裂的主观原因。为了把传统语言学中方法和理论的精华传承下去,她一方面致力于训诂学的继承和与现代接轨的工作,另一方面特别关心训诂学的普及和应用工作。在学术理念上,她坚决反对固步自封,主张在传统语言学的继承与发展中,勇于和善于结合自身的特点,汲取国内外一切语言学流派的科学方法和优良的治学精神。
积极推动古籍整理手段现代化
传统语言文字学能否与现代接轨?这是王宁长期认真思考的问题。从1994年起,她与台湾地区学者合作,创建了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并以古汉字与古汉语实验室为基地,完成了历代汉字属性数据库建设,做到了对历代汉字构形系统进行科学测查。
在她担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期间,连续招收了5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汉语言文字学交叉学科的博士生,运用交叉学科的成果,把汉字、古汉语的整理与研究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启动了数字化《说文》学、碑刻典藏与楷书实用文字整理、中华大字符集创建工程(试点)等大型数据库的项目,实现了传统语言文字学研究的手段更新和学科的文理交叉。
“信息化不但使汉字的保存有了更为宽广的空间,而且使汉字书写的浩如烟海的典籍保留原貌,不会损坏流失,同时还使汉字的成品传播速度和信度大大提高。”
教书育人 心系教育
文化教育事业是另外一项让王宁醉心的工作。她说,作为一名师范院校的老师,教好书、培养各类人才、扶植青年是自己工作的第一要义。
本着教书育人的理念,王宁在语言文字学的基础理论建设上投入了很多精力,注重传统语言文字学与当代社会的接轨,力图吸引年轻一代学者进入这一领域。她十分重视语文教育的普及提高工作,曾兼任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文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改指导委员会委员,参与了《基础教育语文课标(2011)》的修订工作,研制了基础教育汉字教学用字表,几十年如一日,认真对待教育战线上的人才培养工作。
“把高学术性与强师范性结合起来,是我进行语言文字教学和科研的一个重要目标。”王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