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新华网
他是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眼中的"甘地",他是被著名学者林毓生称为可与鲁迅并列的20世纪中国的思想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活动家、政治家……诸多头衔之下,他却自称只“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他就是梁漱溟。今年是先生诞辰120周年,其扎实的学术功底、独立的学术思想、积极的实践精神让他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二十多年前,美国汉学家艾恺受梁漱溟邀请,对他进行了连续14天的采访。两人的采访录音后被整理成《这个世界会好吗》一书出版,在出版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众多成绩斐然的学术大师,艾恺却对研究梁漱溟"情有独钟"。本网记者特别对话艾恺,探寻研究的缘起情结,呈现他对于中华文化及儒学的所思所感。
【艾恺简介】
艾恺(Guy Salvatore Alitto),197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师从费正清、史华慈,是当代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在梁漱溟研究上堪称第一人,现任芝加哥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著有《最后的儒家》、《这个世界会好吗?》、《Has Man A Future?》(2006年中文版上市,2010年4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人文社科分社推出英文版)、《吾曹不出如苍生何》、《南京十年的乡村建设》、《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思潮》等。
新华悦读: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决定研究中国文化?
艾恺:我当年在读书的时候被书中描绘的中华文明所震撼。中华文明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涵盖的范围也非常广。其他几大文明已经崩溃瓦解,只有中华文明时至今日还保持了非常好的连续性。
新华悦读:中华文明内容浩瀚,为什么会选择专门研究梁漱溟先生?
艾恺:我在上硕士班的时候接触到中国解放后的一些批评运动,其中有批评梁漱溟的文章,因为当时他与毛泽东发生过争论。那时也只是听到了这个名字,当时国外关于他的资料非常少,只有一篇他的关于乡村建设运动的文章。后来我发现这个人很特别,在五四运动西潮东涌的时候,只有他还是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做辩护,而且他的文化分析也很精彩,有自己独特的眼光。后来我又看了一些他的著作,但是很奇怪为什么这么有思想的重要人物却没有人研究他。从那时起我就对他十分感兴趣了。
新华悦读:在您的眼中,梁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艾恺:第一,他喜欢独立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第二,他表里如一,思想和行为总是统一的。虽然他经历的时代环境不断变化, 但他始终言行一致,保持自己的见解。第三,他是一个富有实干精神的人,喜欢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新华悦读:您称梁漱溟是最后的儒家,儒家的标准是什么?
艾恺:我认为他是最后一个公开主张恢复中国古有伦理道德并付诸实践的人,因为他在为中国传统文化辩护的同时也致力于用这套理论进行乡村建设,在现实中真正复兴中国古代文化。儒家重要的标准就是注重实践,并且表里如一。
新华悦读:西方很多汉学家将“儒家思想”定义为中国的宗教,即儒教或者孔教,您怎么看?
艾恺:我认为这样的定义是错误的。他们将西方一神论的思想套用在了中国,而并没有真正理解中国文化。在我看来,所谓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一种通用的社会基本行为标准。儒家的思想也并非是全是孔子提出的,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了启蒙。比如那时年龄大的人会受到尊敬,这就是“孝”的表现了。所以,儒家思想是宗教的说法不是很合适。
新华悦读:作为一个外国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是否有局限性?
艾恺:这个当然有。其实我自己的背景和中国并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当我学会中文以后,我在接触中国文化当中产生许多的共鸣。很多中国朋友都会说,我上辈子就是中国人。最大的问题在于语言,我是在硕士班才开始学习中文。而当时美国欧洲的汉学传统没有现代汉语的课程,都是文言文的课程。那时西方的汉学家不一定懂白话文的。一年级的中文课学的都是文言文。一年级的课本是学《孝经》和《论语》。这样学习下去,去饭店连菜都点不了,学的东西不是非常实用。另外,我上学的时候美国和中国大陆来往也很少,主要和台湾香港有联系。我到后来才逐渐开始学习现代汉语。
新华悦读:您在芝加哥大学教授中文课程,美国学生对古代中国还是对近现代中国更感兴趣?有没有中国学生来听课?
艾恺:这七、八年来芝加哥大学一年级选修中文课的学生越来越多,中文课人数增加的趋势和中国GDP的增长趋势是非常相似的,我认为他们对现代中国更感兴趣。我教的一门东亚文化入门的课程,之前是没有中国学生的,现在已经差不多占到了40%。现在中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崛起,在各个领域之中,杰出的华人也越来越多。
新华悦读:为什么有那么多中国学生会在美国选修中国文化课程?
艾恺:大概因为国外理解和讲述的角度和观点不太一样吧,中国国内的学者多少会受到民族主义的影响,而国外的研究者相对会比较客观。
新华悦读:近期有没有新的作品或新的研究成果?
艾恺:我近年主要是做地方史的研究,研究县史、村史。这些年访问了很多老年人,他们还能记得中国乡下以前的生活。我准备把这些资料都整理出来,那会是很有意思的中国乡下的生活面貌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