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RMBASES
原指绘画时全神贯注的样子,引申指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时排除一切外在干扰而进入一种自由任放的精神状态。《庄子•田子方》讲述了一位画师纯任本性、解衣叉腿恣意作画的情形。解衣,敞开胸襟,露出胳膊;盘礴,分开双腿,随意坐着,意谓全神贯注于作画。这一术语揭示了率性不拘、自由无待的精神状态是创作优秀艺术作品的重要条件,对于后世书画理论影响很大。
【引例】
昔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儃 (昔时宋元君准备作画,所有的画师都赶来了,行礼后毕恭毕敬地站着,舔笔调墨,还有一半的人在外面等着。有一个画师来晚了,他悠闲自得,接受了旨意也不恭候站立,随即回到馆舍里去。宋元君派人去看,只见他袒胸露背,叉开腿而坐[ 正全神贯注作画]。宋元君说:“对呀,这才是真正的画家。”)
作画须有解衣盘礴,旁若无人,然后化机在手,元气狼藉,不为先匠所拘,而游于法度之外矣。 (绘画必须解开衣襟、叉腿而坐,[ 排除一切外在干扰,] 旁若无人,然后手上仿佛握有造化之精微,天地自然之气纵横散布,不再受先前的画匠束缚,而心神驰骋于各种技法之外。)
最大的运用,本义指道在外部世界的各种呈现即是道之最大的显现和运用。道家认为内在的道是主宰外部世界变化的根本,客观世界的各种形态都由作为内在本质的道所造成,是体用统一的结果。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将这一…
一种特定情境下形成的心理体验状态,在精神自由放松的状态下,直接领会、感知美,然后呈现于诗歌作品中,从而使诗歌整体的美感超越具体的语言文字,达到极高的审美层次。它能够在瞬间的心理体验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诗歌中能够使欣赏者反复回味的意蕴,实即诗歌美感。南朝诗论家钟嵘在《诗品》中提出,五言诗歌创作时应重视内容与形式的配合,从而使欣赏者在品读中回味无穷。后来“滋味”也指从事文艺创作时的一种趣味。
中国古代借助音乐实施政治教化的方式,与“诗教”相配合。先秦儒家总结周代的音乐教育成果,认为音乐可以移风易俗,感化人心,培养人格,并由此建构了儒家关于音乐及音乐教育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后“乐教”和“诗教…
品评文学艺术作品风格自然与否的术语。“化工”指作品的工巧自然天成,毫无雕琢痕迹,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画工”则是指作品的工巧由刻意雕琢而成,技巧虽高明,但缺乏自然韵味。“化工”是艺术家的作品,“画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