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中文

学术资源

顾彬谈诗经:没有记忆的民族会衰亡

2014-05-16        来源:腾讯文化

 

 

世界文学从《诗经》开始

顾彬:我对《诗经》评价很高,在我看来,世界文学,也可以说文化,是从《诗经》开始的。当然,我们都会承认会有其他文学作品比《诗经》还早,特别是诗歌。但是,在诗歌的创造上,比不上《诗经》。 《诗经》有押韵,奇怪的是欧洲人到了公元后第9世纪,才能够押韵。对我来说《诗经》还是一部史学。所有其他的史学或文学作品都没办法与它相比。这就是为什么我老说文学实际就是从《诗经》开始的。

虽然《诗经》德国全译本问世已经一百多年了,但是对它的论述,在使用德语的地区内却几乎无人问津。德国汉学家们很少会进行全面的研究工作,他们会研究一首诗,但是不一定会研究《诗经》的全部。《诗经》是非常复杂的,我学了不少,还是不敢说我懂,如果没有北京大学的老师帮忙,我甚至都不能够看懂些什么。

20世纪初法国的汉学家葛兰言,1911年专门写过一本有关《诗经》的书,这本书是1937年翻译成英文的,在我看来,这本书是西方写《诗经》最好的书。可在美国连一个人也没有会提到它,完全否定这本书的价值。葛兰言认为,我们应该从世界的民歌来看《诗经》研究,他发现在《诗经》里头有跟其他世界民歌一样的成分,特别是固定的说法,外语说公式,所以他分析所有的三百首诗,发现不少公式,我们都可以跟世界民歌比较起来。《诗人》杨牧(原名王靖献),说过可以把《诗经》跟古代希腊的诗比较,李山教授也说到了这个现象。我认为,如果我们要认真的研究《诗经》的话,不一定全部应该从宗教来开始,我们也可以从古代希腊的史诗、从世界名诗中汲取。

中国古代文化与古代宗教的来源相同

对我来说,《诗经》或者说说中国古代文化来源和宗教有关系,如果我说的对的话,那么中国古代文化的来源跟古代宗教的来源一模一样,没有什么区别。如果没有宗教的话,就没有《诗经》,没有中国文化。无论是《国风》,还是“雅”,还是“颂”,不少跟宗教、跟先祖有密切的关系。比如贵族特别是国王,他到祖庙崇拜他的先祖去,他们的报到让先祖高兴,就会帮国王的忙。他们用最合适的方式——唱歌,跳舞等等。

《国风》充满了宗教成分,我们要认识到,如果我们没有学过古代的“象征学”的话,没有学过宗教学的话,可能读《诗经》,就很难了解她的宗教含义。从德国汉学来看,《诗经》用的图腾都都是从宗教中衍生而来。另外特别是《国风》,它们开头的第一、第二行(就是所谓比兴之词),都跟宗教有关系。因为在那里,我们能看到不论是动物的形象,还是植物的形象,还是花的形象,这原来都是萨满主义。还是古人崇拜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诗经与记忆:没有记忆的民族会衰亡

诗经与记忆是分不开的,因为《诗经》中的诗歌,基本上他们要记忆他们的先祖,德国哲学家阿斯曼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是:一个民族没有记忆的话,它会衰亡。比如说为什么现在还会有犹太人呢?虽然他们两千年在路上(指他们亡国,流浪),却保留、保存他们记忆。所以1948年,他们能够重新建立他们的国家。如果他们在路上丢掉他们自己的记忆的话,我们今天不能再说以色列是犹太人的家。

我为什么说这个呢?因为中国的五四运动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要求我们不需要佛教、儒教、道教,不需要传统的经典,他们要求我们应该把我们原来的记忆都不要,都扔掉,都取消。所以中国很多问题可以追溯至从五四运动开始。五四运动以后,是否能够找到一个新的记忆基础?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从《诗经》开始,我们可以谈好多好多问题。

顾先生说得是没错,我们老想着如何擢发自升,想着如何拽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实际的情况是,到今天60年了,人们都不讲如何修身养性,你看现在很多中国人,到哪儿都大打出手,到哪都写“到此一游”。所以,五四以来的确是文化记忆问题,顾先生说的文化记忆,就是一个民族,你要生存,靠什么?试图斩断历史,不会有好下场。

我喜欢不少《国风》中的诗歌,也包括《采葛》在内,我特别喜欢诗里有一种说法:“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还有很多这类的这种说法。其实文化是相通的,无论德国还是中国,我们都会有着同样的经验或经历,如果我们不能够和自己想要再要在一起的人,比方说我们对象,我们就会觉得等待的时间会太久等。

 

沃尔夫冈·顾彬简介,1945年生于德国下萨克森州策勒市。著名汉学家,翻译家,作家。波恩大学汉学系教授,德国翻译家协会及德国作家协会成员。以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思想史为主要研究领域。主要作品和译著有《中国诗歌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鲁迅选集》六卷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