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中文

学术资源

寻根溯源 词简意达——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第一辑)

2015年09月11日      来源: 新华网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崛起让世界瞩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中国也迫切希望向世界传播自己的声音。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凝聚了整个华夏文明的精髓,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了解中国的关键渠道。然而,由于缺乏权威而准确的解释,人们对词汇的理解存在偏差,阻碍了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概念的准确表达,影响了中国文化的传播效果与质量。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国家语委启动实施“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2015年6月11日,该工程首批成果——《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第一辑)问世并向社会公开出版发行。

该书共收录100条思想文化的术语,分文学、历史、哲学三类,既包括“仁”“义”“道”等体现中国文化传统的已有词汇,也包括一些新挖掘的术语,如“玄览”“不学诗,无以言”等,这些词语是第一次作为学科术语得以挖掘整理,书中每条术语均包含简明的中文释义与英文翻译。

古代术语有着词简义丰的鲜明特点,例如体现孔子思想核心的“仁”在《论语》中出现了一百多次,各处含义不同,这给术语阐释带来极大困难。在解释术语过程中,该书追本溯源,挖掘术语原始义项,然后以此为内涵横向扩展,引申解释术语的其他义项。例如对“仁”的解释,先表述其基本含义,“仁”指“爱人,进而达到人与人之间、天地万物之间一体的状态。”之后说明其他三重含义:“其一,指恻隐之心或良心;其二,指根源于父子兄弟关系基础上的亲亲之德;其三,指天地万物一体的状态和境界”。又如对“道”的解释,它本义指“人所行之路”,接着书中解释其引申义“不同领域的事物所遵循的法则”、“万事万物所遵循的普遍法则”、“事物的本原或本体”,以求全面概括术语内涵。

该书也注意纵向梳理术语意义的发展脉络。如针对“中国”一词,书中分古代、晚清和现代三个时期来解释其不同含义,以展示“中国”词义的历史变化。最初它是一个地域兼文化的概念;后来指中原地区建立的国家政权;晚清以来,“中国”专指我国的全部领土与主权;现在只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这使读者看到了术语词意演变的整体情况。针对部分术语存在多个义项的情况,该书分条解释,并坚持做到去伪存真,即保留体现中国优秀价值观念的核心的积极义项,去除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意义,如对“中庸”一词的解释,舍弃了“讲究处世圆滑”的消极含义。同时也坚持去粗取精,详述词汇的核心义项,适当缩略不太重要意义,尽力做到详略得当。

深入把握术语本质是简明晓畅地传达释义的前提和基础。在术语意义的现代表述上,既要满足国内各层次人群理解使用的需求,也应兼顾外语译者,使之能理解并准确地进行翻译。因此,该书尽量遵循“一词对应一词”的原则,即解释中避免引入其他术语,确保释义的简单化、普遍化。以文艺类术语“意象”为例,该书解释道:“‘意’指作者的思想情感;‘象’是外在的具体物象,是寄寓了作者思想情感的艺术形象。”又如“情景”一词,书中提到:“文学作品中摹写景物与抒发情感的相互依存和有机融合。‘情’指作者内心的情感,‘景’为外界景物。”该书努力将抽象化的词语转换成通俗易懂的白话名词加以解释,让普通读者也能够一目了然。

在术语的英文表达上,该书也努力做到浅显易懂,处处体现出译者的用心。针对术语本身的翻译,当无法找到对应的英文时就采用拼音方式,如“阴阳(Yin and Yang)”、“仁(Ren)”等,而有的则是结合拼音与英文两种方式,如“道”、“兴象”分别采用Dao (Way)、Xingxiang (Inspiring Imagery)方式。针对释义的翻译,该书则以白话文释义为蓝本,尽可能采取简单的句式翻译条目,避免使用复杂的语法形式以及生冷偏僻的英文词汇。如在翻译“知音”一词的白话译文时,译者采用“to mean resonance or empathy between writers/artists and their readers/viewers.”来翻译“泛指文艺鉴赏中的心心相印、互相理解。”外国人无法明白“心心相印”的内涵,译者采用了resonance(共振)or empathy(移情作用)等词语对译,尽量站在一般外国读者所能理解的角度来解释术语。

总之,该书在中国思想文化术语的整理、译介和传播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应继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资源,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进而促进中国与世界文化的融合与发展。